由於工商社會的生活競爭激烈,學生選科系很難依循興趣,一般人是追求就業容易,待遇高的科系,所以進入大學之後,會覺得自己的性向與所學的專長有一大段距離。筆者常建議學生培養第二專長,第一專長是用來養家活口,第二專長則用在日常生活。第一專長須要與別人競爭,第二專長則與過去的自己競爭。一個人很難從第一專長獲得樂趣,人不可能在與他人競爭時永遠保持不敗,倒是與過去的自己競爭常可以保持勝利,因而容易獲得樂趣。
若選藝能科為第一專長真的很辛苦,因為第一專長需要與人競爭,而藝能科的評鑑不容易客觀,有時候會覺得自己受委屈。然而第二專長就沒有問題,不與別人競賽,只與過去的自己競爭,自己的進步可以很深刻的感覺,沒有客不客觀的問題,很容易滿足成就感。人活在世上,評鑑自己的第二專長很重要,若沒有第二專長,只有謀生的那一個專長,很難滿足成就感,尤其是有一種人沒有第二專長,菸酒美食又不沾,這種人真的很可怕,其人生只剩下職場上的鬥爭。
一般人都會迷失,不懂得與過去的自己競爭,會活在與別人競爭的處境。筆者年紀很大才去進修,一位熟識的教授極端反對,認定筆者去進修沒有意義,他認為很多人三十歲不到就當上系主任,筆者活了一大把年紀才去進修,就算順利獲得學位,也趕不上別人,奇怪,筆者何須趕上別人,只要超越過去的自己就會有很強的滿足感。就像一個工人,四十歲才考上公務人員基層特考,總不能說一般公務人員到四十歲已經有很高的職等,難道為了跟人比,四十歲就不要擔任基層公務人員,難道寧可繼續當工人而不願意擔任基層公務人員?工人的工作也是相當神聖,但有機會往上爬,有何不可?人活在世界上常出現一個嚴重的盲點,就是與別人比,不懂得與過去的自己比。
多數人認定年長者應該多從事社交活動,一則自已可以獲得樂趣,一則可以減輕後代的負擔,年輕人有很多事要忙,不容易抽出時間陪長輩。年長者若真的可以融入社交活動當然很好,問題是社交活動並不容易真正的融入。年輕人在開創事業,是將社交活動當作工作的一部分,有很多事要忍耐,要克服,年長者固然可以從社交活動找到歡樂,但一樣會出現壓力。若年輕時代培養出第二專長,年長時著迷於該項專長,最為理想。
年長者最理想的生活就是對某項不傷身、不傷財的嗜好著迷,生活就會過得很好,獲得真正的喜悅,只是找到這種嗜好相當不容易。一般人年長時職場的競爭力必定衰退,強烈的失落感是必然的。若是年輕時代就培養出藝能科的第二專長,年長時第一專長已不如人,就可以往第二專長發展,可以發展人生的第二春,如此不與別人競爭,而是與過去的自己競爭,就算年紀大了,還是會有很強的成就感。
有朋友對筆者感到迷惑,退休了不懂得享清福,還將大部分時間投入音樂相關的活動。筆者就是讓自己沉迷於不傷身又不傷財的嗜好。美術方面筆者沒有打下基礎,不容易對它沉迷,所以放棄美術。因而往音樂相關的專長發展,將所有時間放在音樂相關的活動,不與他人競爭,最重要的是今日的我一直超越昨日的我,當然可獲得喜樂。
(作者為中山大學退休教授、台灣安全促進會會長)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mhchen0201
2023/3/16(台灣時報專論)
2023/1/28 台灣將逐漸進入超高齡社會,高齡者除了與配偶或子女同住外,可能面臨選擇獨居或入住機構,「老人住宅」也成為選項之一。圖為台北市大龍老人住宅。中央社記者林長順攝 112年1月28日 (中央社記者林長順台北28日電)台灣將逐漸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加上少子化影響,高齡者除了與配偶或子女同住外,可能面臨選擇獨居或入住機構成為趨勢,「老人住宅」也成為選項之一。 根據統計,台灣於民國107年3月時,65歲以上的老人人口比率首次超過14%,到114年時,估全國將攀升到20%,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台北市老年人口已於111年12月邁入20%以上。 為因應「超高齡社會」的到來,政府推動多項高齡者福利方案或計畫,包括加強老人安養服務方案、照顧服務福利及產業發展方案、長期照顧10年計畫及長期照顧10年計畫2.0等,以因應高齡者的多元需求。 根據調查,戰後嬰兒潮的高齡者,主要的照顧者以子女比率最高(44.4%),配偶或同居人居次(35.2%),並有91.7%與主要照顧者同住;以台北市來看,也是以「二代家庭」為大宗(41.2%),其次為與配偶或同居人同住(23.9%),從這些數據顯示家庭仍是照顧高齡者的重要機制。 依照台灣的傳統觀念,高齡者退休後,多數期望和子女同住,共享天倫之樂。不過,隨著社經環境、婚姻關係及少子化趨勢,傳統家庭結構樣貌受到衝擊,照顧功能則日益下降,高齡者未來面臨與配偶同住或獨居的比例可能逐漸增加。 老人福利法將老人福利機構依照顧對象分為長期照顧機構、安養機構及其他老人福利機構。市面上有民營或公辦民營的「養生村」、「老人住宅」供高齡者選擇,但「養生村」費用較高,「老人住宅」近年來受到不少高齡者青睞。 部分縣市「老人住宅」的入住條件略有不同,但以能自理生活、沒有精神疾病者為主,有些縣市提供中低收入戶、獨居長者和無自用住宅者優先入住,單人房月繳新台幣1萬多元起即可入住。 台北市社會局於108年曾委託民間進行「台北市老人生活狀況調查」,13.6%的60歲以上高齡受訪者未來生活可自理時,願意住進老人安養機構、老人公寓或老人住宅;35.6%生活無法自理時,願意住進老人長期照顧機構或護理之家。 衛生福利部指出,高齡社會的來臨,政府及民間都要正視老年人需求,站在老人立場提供全方位的全照顧服務,落實全人關懷並加強弱勢照顧,以促進社會參與及提升生活品質,建構友善老人的社會環境。(編輯:李亨山)1120128
2023/1/21 (中央社記者溫貴香台北21日電)副總統賴清德公務繁忙,養生之道就是白開水加上每天跑半小時跑步機,之前全台輔選、參加四大公投宣講,演講完還會來一支古早味的紅豆粉粿冰棒,對他來說就是人間美味。 2021年12月底的四大公投,民進黨舉辦上千場說明會,賴清德跑了上百場,不像有些政治人物會準備澎大海、喉糖等等保養喉嚨,作為醫師,賴清德只靠一帖秘方就是白開水。 幕僚說,賴清德沒有什麼特別保養祕訣,車上會準備礦泉水,四大公投全國宣講期間,行程一個接著一個,賴清德常常一邊看資料、一邊用手機看直播了解前一位講者的宣講內容,接著喝一口礦泉水,就上場了。 幕僚透露,賴清德演講完除了喝水,有時候也會來一支古早味冰棒,紅豆粉粿是賴清德的最愛。 賴清德曾說,對吃沒有特別講究,簡單就好。幕僚表示,賴清德飲食簡單平淡、不挑食,幕僚準備什麼就吃什麼,也會跟著幕僚吃漢堡、披薩。就連去年確診居家隔離期間,也只是依照醫囑吃藥、多喝開水,沒有特別加餐加料或進補,一切如常。 賴清德官邸有一台跑步機,他每天固定跑半小時,搭配清淡飲食,儘管年過60歲、已經當阿公,沒有發福體態,規律飲食與健身習慣是他常保年輕活力的祕訣。(編輯:謝佳珍)1120121
轉載自翰醫堂中醫診所. 臉書 春天為何要養肝? 從中醫的理論來說,春季與五臟中的肝相應,是最適合養肝的季節,春天時萬物生長復甦,人體中的陽氣也逐漸升發。 這個時節如果養護好具疏瀉功能的肝,對於身體氣機的疏暢和血液的調節都有很大的幫助,可以讓我們保持愉悅的心情和強健的體魄。 此外,春天日夜溫度變化較大,環境溼度比起冬季也逐漸增加,身體容易受到外來風邪、濕氣的影響,因此藉由養肝來提升免疫,也能幫我們減少大大小小疾病的侵擾。⠀⠀⠀⠀⠀⠀⠀⠀⠀⠀⠀ 具體來說該如何養肝? 1.穩定心情:多接觸愉快的事物,盡量避免情緒過度起伏,太多的壓力、生氣或是悲傷的情緒,會導致肝氣上逆或鬱結,使得體內氣機調節失常,除了讓肝臟代謝負擔增加,也容易出現頭痛、胸悶、失眠等問題。⠀⠀⠀⠀⠀⠀⠀⠀⠀⠀⠀ 2.養肝飲食:許多天然食材都有很好的護肝效果,像是韭菜、花椰菜、高麗菜、蔥、海帶等,或是當季新鮮的深綠色蔬菜也是很好的選擇,需要留意酸味較強的食物不要過度攝取,可以的話減少飲酒也能減低肝臟的負擔。⠀⠀⠀⠀⠀⠀⠀⠀⠀⠀⠀ 3.早點睡覺:晚上11點到凌晨3點是中醫肝經、膽經循行的時間,在這個時段如果能躺在床上好好睡覺休息,讓血液回流到肝臟,對於肝臟的修復有很好的幫助。⠀⠀⠀⠀⠀⠀⠀⠀⠀⠀⠀ 4.適量運動:在這個身體陽氣上升的季節,搭配適度的運動能有效提升新陳代謝和循環,運動的選擇建議以伸展類型和強度較和緩的運動為主,例如:慢跑、瑜珈、游泳,讓身體微微出汗又不至於過度損耗陽氣。⠀⠀⠀⠀⠀⠀⠀⠀⠀⠀⠀ 最後楊醫師再次提醒大家中醫的肝氣跟壓力、情緒有著極大的關聯,希望大家在這個溫暖明媚的季節,都能時時保持好心情,除了養好肝,也為一整年的健康打下好的基底。
步行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運動方式,它不僅有助於保持身體健康,還可以改善心情,緩解壓力,增強免疫力。然而,很多人卻忽視了步行的好處,因為他們認為步行不夠刺激或不夠快節奏。本文向大家推薦步行運動,並介紹一些步行的好處,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步行。 首先,步行是一種非常容易上手的運動方式。不需要特殊的技能或裝備,只需要一雙合適的鞋子,你就可以開始步行。此外,步行還可以適應不同的健康水準和年齡段。對於那些剛開始運動或身體較虛弱的人來說,適度的步行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它可以幫助你慢慢適應運動,增加體力和耐力。而對於那些身體強壯的人來說,步行也可以是一種很好的休閒運動。 其次,步行可以帶來許多好處。首先,步行可以減輕壓力和焦慮,提高心情。當你步行時,身體會釋放一些“快樂荷爾蒙”,如多巴胺(Dopamine,註1)和內啡肽(Endorphins, 註2),這些物質可以減輕壓力,讓你感覺更放鬆和愉悅。此外,步行還可以提高心肺功能,降低血壓和膽固醇水準,預防心血管疾病和中風。最後,步行還可以增強免疫力,改善睡眠品質,甚至有助於減輕體重和塑造身材。 那麼,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步行呢?首先,你可以選擇步行代替一些短途出行方式,如步行上班或學校、步行購物等。其次,你可以利用週末或假期的時間,去戶外散步,欣賞風景,呼吸新鮮空氣。另外,你還可以嘗試步行旅遊,選擇一些步行線路或徒步旅行路線,享受身心愉悅的體驗。 步行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運動方式,它不僅可以帶來身體和心理健康的好處,而且可以輕鬆融入日常生活。無論你是剛開始運動的初學者,還是身體強壯的運動員,步行都是一個值得嘗試的運動方式。不妨在今天開始行動起來,邁出你的第一步吧!選擇一個適合你的時間和地點,穿上一雙合適的鞋子,開始享受步行運動的好處吧!記住,只要每天堅持一定的步行量,就可以讓身體變得更加健康、心情更加愉悅,同時也為自己的健康和未來投資。 註1: 多巴胺(Dopamine)是一種神經遞質(Neurotransmitter是指在神經元之間傳遞信號的一種化學物質),它存在於人腦和許多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中。多巴胺在人體中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影響著多種行為和生理過程。 多巴胺的主要功能包括: 調節情緒和動機:多巴胺與獎賞機制有關,當我們獲得或期待獲得獎勵時,多巴胺會釋放並引起愉悅感。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人們會對食物、藥物、遊戲等獎勵性刺激產生欲望和成癮。 控制運動:多巴胺在大腦的基底節(Basal Ganglia,是指位於大腦中央的一組神經核團,包括腦下核、尾狀核、殼核、蒼白球等結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參與了肌肉協調、運動計畫和執行等運動控制過程。 調節注意力和學習:多巴胺能夠促進大腦神經元之間的通訊,這有助於提高注意力和記憶力,促進學習和思考。 調節內分泌和自主神經:多巴胺也與內分泌和自主神經有關,影響著體溫、血壓、心率等生理過程。 然而,過多或過少的多巴胺都可能會對人體健康產生負面影響。例如,多巴胺的不足與帕金森病等神經系統疾病有關,而多巴胺過多則可能導致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礙。因此,保持適當的多巴胺水準對於維持身體和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註2: 內啡肽(Endorphins)是一種生物活性物質,屬於神經肽類物質。它主要存在於腦和垂體中,是一種類似於嗎啡的物質,具有鎮痛、鎮靜、抗抑鬱等作用,也被稱為“幸福激素”。 內啡肽的釋放通常與身體或情緒的刺激有關。例如,劇烈運動、性行為、食用巧克力、聽音樂等都可以促進內啡肽的分泌。內啡肽釋放後會與神經元的受體結合,導致神經元的興奮性下降,從而減輕疼痛和不適感。 內啡肽還具有抗抑鬱的作用,它能夠促進積極情緒和心理健康,緩解壓力和焦慮。此外,內啡肽也被認為與社交行為和親密關係有關,能夠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繫和信任感。 需要注意的是,內啡肽並非萬能的“快樂藥”,大量的內啡肽分泌可能會對身體產生負面影響,例如導致藥物依賴、身體疲勞等。因此,適度的身體運動、社交互動、飲食營養等都是促進內啡肽分泌的健康方式。
2023/1/28 台灣將逐漸進入超高齡社會,高齡者除了與配偶或子女同住外,可能面臨選擇獨居或入住機構,「老人住宅」也成為選項之一。圖為台北市大龍老人住宅。中央社記者林長順攝 112年1月28日 (中央社記者林長順台北28日電)台灣將逐漸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加上少子化影響,高齡者除了與配偶或子女同住外,可能面臨選擇獨居或入住機構成為趨勢,「老人住宅」也成為選項之一。 根據統計,台灣於民國107年3月時,65歲以上的老人人口比率首次超過14%,到114年時,估全國將攀升到20%,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台北市老年人口已於111年12月邁入20%以上。 為因應「超高齡社會」的到來,政府推動多項高齡者福利方案或計畫,包括加強老人安養服務方案、照顧服務福利及產業發展方案、長期照顧10年計畫及長期照顧10年計畫2.0等,以因應高齡者的多元需求。 根據調查,戰後嬰兒潮的高齡者,主要的照顧者以子女比率最高(44.4%),配偶或同居人居次(35.2%),並有91.7%與主要照顧者同住;以台北市來看,也是以「二代家庭」為大宗(41.2%),其次為與配偶或同居人同住(23.9%),從這些數據顯示家庭仍是照顧高齡者的重要機制。 依照台灣的傳統觀念,高齡者退休後,多數期望和子女同住,共享天倫之樂。不過,隨著社經環境、婚姻關係及少子化趨勢,傳統家庭結構樣貌受到衝擊,照顧功能則日益下降,高齡者未來面臨與配偶同住或獨居的比例可能逐漸增加。 老人福利法將老人福利機構依照顧對象分為長期照顧機構、安養機構及其他老人福利機構。市面上有民營或公辦民營的「養生村」、「老人住宅」供高齡者選擇,但「養生村」費用較高,「老人住宅」近年來受到不少高齡者青睞。 部分縣市「老人住宅」的入住條件略有不同,但以能自理生活、沒有精神疾病者為主,有些縣市提供中低收入戶、獨居長者和無自用住宅者優先入住,單人房月繳新台幣1萬多元起即可入住。 台北市社會局於108年曾委託民間進行「台北市老人生活狀況調查」,13.6%的60歲以上高齡受訪者未來生活可自理時,願意住進老人安養機構、老人公寓或老人住宅;35.6%生活無法自理時,願意住進老人長期照顧機構或護理之家。 衛生福利部指出,高齡社會的來臨,政府及民間都要正視老年人需求,站在老人立場提供全方位的全照顧服務,落實全人關懷並加強弱勢照顧,以促進社會參與及提升生活品質,建構友善老人的社會環境。(編輯:李亨山)1120128
2023/1/21 (中央社記者溫貴香台北21日電)副總統賴清德公務繁忙,養生之道就是白開水加上每天跑半小時跑步機,之前全台輔選、參加四大公投宣講,演講完還會來一支古早味的紅豆粉粿冰棒,對他來說就是人間美味。 2021年12月底的四大公投,民進黨舉辦上千場說明會,賴清德跑了上百場,不像有些政治人物會準備澎大海、喉糖等等保養喉嚨,作為醫師,賴清德只靠一帖秘方就是白開水。 幕僚說,賴清德沒有什麼特別保養祕訣,車上會準備礦泉水,四大公投全國宣講期間,行程一個接著一個,賴清德常常一邊看資料、一邊用手機看直播了解前一位講者的宣講內容,接著喝一口礦泉水,就上場了。 幕僚透露,賴清德演講完除了喝水,有時候也會來一支古早味冰棒,紅豆粉粿是賴清德的最愛。 賴清德曾說,對吃沒有特別講究,簡單就好。幕僚表示,賴清德飲食簡單平淡、不挑食,幕僚準備什麼就吃什麼,也會跟著幕僚吃漢堡、披薩。就連去年確診居家隔離期間,也只是依照醫囑吃藥、多喝開水,沒有特別加餐加料或進補,一切如常。 賴清德官邸有一台跑步機,他每天固定跑半小時,搭配清淡飲食,儘管年過60歲、已經當阿公,沒有發福體態,規律飲食與健身習慣是他常保年輕活力的祕訣。(編輯:謝佳珍)1120121
轉載自翰醫堂中醫診所. 臉書 春天為何要養肝? 從中醫的理論來說,春季與五臟中的肝相應,是最適合養肝的季節,春天時萬物生長復甦,人體中的陽氣也逐漸升發。 這個時節如果養護好具疏瀉功能的肝,對於身體氣機的疏暢和血液的調節都有很大的幫助,可以讓我們保持愉悅的心情和強健的體魄。 此外,春天日夜溫度變化較大,環境溼度比起冬季也逐漸增加,身體容易受到外來風邪、濕氣的影響,因此藉由養肝來提升免疫,也能幫我們減少大大小小疾病的侵擾。⠀⠀⠀⠀⠀⠀⠀⠀⠀⠀⠀ 具體來說該如何養肝? 1.穩定心情:多接觸愉快的事物,盡量避免情緒過度起伏,太多的壓力、生氣或是悲傷的情緒,會導致肝氣上逆或鬱結,使得體內氣機調節失常,除了讓肝臟代謝負擔增加,也容易出現頭痛、胸悶、失眠等問題。⠀⠀⠀⠀⠀⠀⠀⠀⠀⠀⠀ 2.養肝飲食:許多天然食材都有很好的護肝效果,像是韭菜、花椰菜、高麗菜、蔥、海帶等,或是當季新鮮的深綠色蔬菜也是很好的選擇,需要留意酸味較強的食物不要過度攝取,可以的話減少飲酒也能減低肝臟的負擔。⠀⠀⠀⠀⠀⠀⠀⠀⠀⠀⠀ 3.早點睡覺:晚上11點到凌晨3點是中醫肝經、膽經循行的時間,在這個時段如果能躺在床上好好睡覺休息,讓血液回流到肝臟,對於肝臟的修復有很好的幫助。⠀⠀⠀⠀⠀⠀⠀⠀⠀⠀⠀ 4.適量運動:在這個身體陽氣上升的季節,搭配適度的運動能有效提升新陳代謝和循環,運動的選擇建議以伸展類型和強度較和緩的運動為主,例如:慢跑、瑜珈、游泳,讓身體微微出汗又不至於過度損耗陽氣。⠀⠀⠀⠀⠀⠀⠀⠀⠀⠀⠀ 最後楊醫師再次提醒大家中醫的肝氣跟壓力、情緒有著極大的關聯,希望大家在這個溫暖明媚的季節,都能時時保持好心情,除了養好肝,也為一整年的健康打下好的基底。
步行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運動方式,它不僅有助於保持身體健康,還可以改善心情,緩解壓力,增強免疫力。然而,很多人卻忽視了步行的好處,因為他們認為步行不夠刺激或不夠快節奏。本文向大家推薦步行運動,並介紹一些步行的好處,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步行。 首先,步行是一種非常容易上手的運動方式。不需要特殊的技能或裝備,只需要一雙合適的鞋子,你就可以開始步行。此外,步行還可以適應不同的健康水準和年齡段。對於那些剛開始運動或身體較虛弱的人來說,適度的步行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它可以幫助你慢慢適應運動,增加體力和耐力。而對於那些身體強壯的人來說,步行也可以是一種很好的休閒運動。 其次,步行可以帶來許多好處。首先,步行可以減輕壓力和焦慮,提高心情。當你步行時,身體會釋放一些“快樂荷爾蒙”,如多巴胺(Dopamine,註1)和內啡肽(Endorphins, 註2),這些物質可以減輕壓力,讓你感覺更放鬆和愉悅。此外,步行還可以提高心肺功能,降低血壓和膽固醇水準,預防心血管疾病和中風。最後,步行還可以增強免疫力,改善睡眠品質,甚至有助於減輕體重和塑造身材。 那麼,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步行呢?首先,你可以選擇步行代替一些短途出行方式,如步行上班或學校、步行購物等。其次,你可以利用週末或假期的時間,去戶外散步,欣賞風景,呼吸新鮮空氣。另外,你還可以嘗試步行旅遊,選擇一些步行線路或徒步旅行路線,享受身心愉悅的體驗。 步行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運動方式,它不僅可以帶來身體和心理健康的好處,而且可以輕鬆融入日常生活。無論你是剛開始運動的初學者,還是身體強壯的運動員,步行都是一個值得嘗試的運動方式。不妨在今天開始行動起來,邁出你的第一步吧!選擇一個適合你的時間和地點,穿上一雙合適的鞋子,開始享受步行運動的好處吧!記住,只要每天堅持一定的步行量,就可以讓身體變得更加健康、心情更加愉悅,同時也為自己的健康和未來投資。 註1: 多巴胺(Dopamine)是一種神經遞質(Neurotransmitter是指在神經元之間傳遞信號的一種化學物質),它存在於人腦和許多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中。多巴胺在人體中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影響著多種行為和生理過程。 多巴胺的主要功能包括: 調節情緒和動機:多巴胺與獎賞機制有關,當我們獲得或期待獲得獎勵時,多巴胺會釋放並引起愉悅感。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人們會對食物、藥物、遊戲等獎勵性刺激產生欲望和成癮。 控制運動:多巴胺在大腦的基底節(Basal Ganglia,是指位於大腦中央的一組神經核團,包括腦下核、尾狀核、殼核、蒼白球等結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參與了肌肉協調、運動計畫和執行等運動控制過程。 調節注意力和學習:多巴胺能夠促進大腦神經元之間的通訊,這有助於提高注意力和記憶力,促進學習和思考。 調節內分泌和自主神經:多巴胺也與內分泌和自主神經有關,影響著體溫、血壓、心率等生理過程。 然而,過多或過少的多巴胺都可能會對人體健康產生負面影響。例如,多巴胺的不足與帕金森病等神經系統疾病有關,而多巴胺過多則可能導致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礙。因此,保持適當的多巴胺水準對於維持身體和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註2: 內啡肽(Endorphins)是一種生物活性物質,屬於神經肽類物質。它主要存在於腦和垂體中,是一種類似於嗎啡的物質,具有鎮痛、鎮靜、抗抑鬱等作用,也被稱為“幸福激素”。 內啡肽的釋放通常與身體或情緒的刺激有關。例如,劇烈運動、性行為、食用巧克力、聽音樂等都可以促進內啡肽的分泌。內啡肽釋放後會與神經元的受體結合,導致神經元的興奮性下降,從而減輕疼痛和不適感。 內啡肽還具有抗抑鬱的作用,它能夠促進積極情緒和心理健康,緩解壓力和焦慮。此外,內啡肽也被認為與社交行為和親密關係有關,能夠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繫和信任感。 需要注意的是,內啡肽並非萬能的“快樂藥”,大量的內啡肽分泌可能會對身體產生負面影響,例如導致藥物依賴、身體疲勞等。因此,適度的身體運動、社交互動、飲食營養等都是促進內啡肽分泌的健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