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7/19
巴黎聖心堂位於蒙馬特山丘頂,於1875年動工,具有濃厚的羅馬-拜占庭色彩。建築外牆以石灰華岩所建,會不斷滲出方解石,確保聖心堂即使面對風化與空氣污染,依然能保持白色外觀。中央社記者曾婷瑄巴黎攝 114年7月19日(中央社記者曾婷瑄巴黎18日專電)巴黎蒙馬特因特殊地理環境、擁有知名景點,向來吸引大批遊客朝聖。但近期該區居民群起抗議,表示該區不再適合居住,要求政府處理髒亂、治安風險與過度旅遊的問題。部分議員也呼籲將蒙馬特列入全國古蹟名錄,以強化保護。
觀光季到來,全球觀光之最巴黎比以往更加塞滿遊客,其中一個必去打卡熱點便是巴黎北方山丘蒙馬特區(Montmartre)。有「艾蜜莉的異想世界」與「艾莉蜜在巴黎」等影視作品加持,這個標誌性景點訪客絡繹不絕。
然而隨著人潮湧進、大量開發,百年前位於巴黎外圍的歷史街區蒙馬特如今越來越繁雜,遊客、移民等紛紛踏足。
今年5月,上百位當地居民手舉布條,在區政府前表達不滿,抗議該區髒亂、治安風險與過度旅遊(Overtourism)。
本月初,巴黎理事會更要求將蒙馬特列入法國特別古蹟名錄,以加強保護。然而市政府拒絕了這個請求,理由是不希望讓其「博物館化」。
除了部分街區出現街頭販售毒品、贓物以及性工作者的問題外,蒙馬特區的人行道化與過度觀光也使居民飽受困擾。
「在蒙馬特生活」協會主席荷諾丁(Anne Renaudie)告訴巴黎人報(Le Parisein):「我們的街區不再適合居住了。」她不滿聖心堂周邊禁行車輛的提案。該協會已發起連署,並獲得逾8000位當地居民支持。
在該區長大的法學院學生艾蜜莉(Amélie)則擔心「蒙馬特會步巴塞隆納後塵」,而街區也會將失去靈魂。
要求將蒙馬特列入全國特殊古蹟名錄的共和黨地方議員布卡耶(Véronique Bucaille)指出,景點每年迎來1200萬遊客,但帶來的聲譽讓這座山丘岌岌可危。
居民需要應付噪音、人潮、高物價房價。布卡耶說,「土地和房地產投機也對其構成威脅,導致一些奢華、不合適的項目進駐,與當地精神相悖。」例如,一個當地的滾球俱樂部就被趕走,讓一個連鎖飯店集團進駐並打造成公園。
明年巴黎市長選舉候選人、議員史茲皮納(Francis Szpiner)也支持加強對蒙馬特的規範與保護,「為居民和遊客保留蒙馬特的靈魂。」
旅法台灣兼職導遊James接受中央社訪問表示,蒙馬特聖心堂前旋轉木馬廣場、紅磨坊等幾個重要景點確實會擠滿拍照的遊客。
從地鐵站步行至廣場的小路上通常也很多人,旁邊有些店家總是大排長龍,人群淹到馬路上,有時影響行經車輛,「在這裡的幾乎都是觀光客,很少本地人。」
蒙馬特山丘另一側公園內有另一個必遊景點,也就是寫滿近300種語言「我愛你」的巴黎愛牆(Le mur des je t’aime)。「公園內外很多人,外面廣場通常會有音樂家、樂團演出,引來更多人駐足圍觀。」
蒙馬特在歷史上一直是邊陲,直到19世紀下半葉,奧斯曼男爵為了在市中心大刀闊斧改革,把巴黎居民趕遷至此時,蒙馬特才逐漸發展。至今此處仍有一片葡萄園,見證了當時以農業為主的地景。
James說,蒙馬特大受歡迎的原因有三。第一是地形特別,為巴黎至高點,可從山丘頂俯瞰巴黎天際線。第二是擁有知名景點,如從歷史悠久的巴黎聖心堂和紅磨坊。
第三則是因為早期這裡房價便宜,許多藝術家都在此居住、創作,讓這裡擁有獨一無二的藝文、隨性氛圍,也就是當地人強調的「靈魂」。
如今蒙馬特房租、消費等都因為開發而水漲船高。James告訴記者,這裡餐廳一杯餐廳可樂恐要價5歐,高於巴黎市中心消費。
然而他也表示,蒙馬特區域不小,許多巷弄都是隱藏珍寶,遊客並不多,因此不太會影響漫步探索的品質。加之保存的獨特歷史與故事,都使得蒙馬特仍非常值得來訪。(編輯:陳慧萍)1140719
蒙馬特山丘為巴黎至高點,聖心堂前方有遼闊的觀景台,能往南眺望,將巴黎天際線盡收眼底,風光令人驚艷,也是蒙馬特一大看點。中央社記者曾婷瑄巴黎攝 114年7月19日
小丘廣場(Place du Tertre)位於聖心堂後側,除眾多的餐館與紀念品店外,還充滿了展示自己作品的畫家,永遠都是遊客往來交織。中央社記者曾婷瑄巴黎攝 114年7月19日
巴黎聖心堂後側有許多畫家拿著畫板走動詢問遊客是否想要畫肖像,周邊許多餐廳,收費頗高,在此幾乎都是遊客,沒有當地人前來。中央社記者曾婷瑄巴黎攝 114年7月19日
蒙馬特山丘曾住過畢卡索、達利、莫內、梵谷等人,浪漫藝術氛圍延續至今,許多綠意盎然的小巷弄都有如世外桃源,帶給人們優雅與寧靜的時光,非常適合漫步。中央社記者曾婷瑄巴黎攝 114年7月19日
Related Posts
阿里山林鐵路15年歷險修復 串起部落情誼山林保育
2024/4/21 阿里山林鐵42號隧道多年前因颱風受損,工程人員指出,修復隧道困難很多,包含高山物資運輸不易,山區濕度高又溫差大,且人力難找,又因俄烏戰爭導致乳膠炸藥短缺,改用水膠炸藥而使進度變慢。中央社記者楊淑閔攝 113年4月21日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21日電)阿里山林鐵將在7月1日全線修復通車,承載鄒族部落的祝福,以及山林保育初衷,通過地形障礙、物資輸運困難、天氣多變、炸藥短缺的挑戰,隧道與鐵道復通,歷經15年完工。 阿里山林鐵2009年受到莫拉克颱風重創,造成421處災害,原定2015年底全線通車,不料當年9月杜鵑颱風侵襲,在十字路站到屏遮那站間的42號隧道,發生2處長達55公尺的大型崩塌,延宕通車。 從嘉義車站到阿里山車站,阿里山林鐵沿線從亞熱帶氣候爬升到暖帶、溫帶,林相變化美不勝收,但地質卻也相當敏感脆弱。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長林華慶說,能夠全線修復,要歸功工程單位15年來克服各種挑戰。 施工單位說明,修復隧道困難很多,包含高山物資運輸艱鉅,而且山區濕度高、溫差大,經常下午就起霧,能見度差,工時也縮短,加上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期間人力難找,許多人力從東部過來,1、2個月才能回家一趟,也必須照顧好人員的吃、住等需求。 工程業者指出,期間開闢隧道必須使用乳膠炸藥,又因為俄烏戰爭影響物資運送而缺貨,因而改用效果比較不好的水膠炸藥,減緩了施工進度;壓力曾經大到一度想放棄,但是遇到挑戰就處理,日以繼夜地趕工,例如隧道側壁不只是湧水,而是衝出水,就要快抽水處理。 林華慶表示,隧道復通的工程設計到施工過程,也是勇於捨棄人定勝天、靠向順應自然的永續抉擇,也因此安了擔心工程引發坍方滅村的鄒族人的心。 他說,也是可以做很高的橋墩、看到壯觀的峽谷,然而台灣未來有不可測的天災風險,地質若受侵蝕會崩塌,所以採用隧道復建方式修復,兼顧安全、減低環境衝擊,但是沒有景觀,這就是取捨。 林業署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長黃妙修補充,當地是鄒族部落,林業署主動跟社區、部落長老們開會報告、溝通工程施作內容,獲得他們認同,部落會議也舉辦投票,高達90%同意。 黃妙修指出,施工監測資料也都提供給部落看,多元方式讓部落充分了解施工實況,因而取得信任,部落頭目並主動幫忙工程施工祈福,竣工的隧道口還彩繪了跨文化、跨種族愛的藝術創作。 阿里山林鐵新建完成的42號隧道(右),竣工的隧道口牆面彩繪了跨文化、跨種族愛的藝術創作,描述1名紐西蘭父親越洋到阿里山尋覓兒子,始終找不到,因而認識了不少鄒族朋友,還有象徵熱情的太陽花、孤挺花,代表勇士的山豬牙等。左為舊隧道。中央社記者楊淑閔攝 113年4月21日 黃妙修透露鄒族人與紐西蘭父親費爾越洋尋子的一段情誼,多年前紐西蘭青年魯本攀登阿里山失蹤,其父費爾每年到阿里山尋覓兒子,始終找不到,因而認識了不少鄒族朋友。 黃妙修說,其中一對年輕夫妻即將迎接新生命,他們將費爾的手放在太太懷孕的肚子上,費爾感受到胎動時,找回了他對兒子很多很多的愛,身為陶藝家的費爾,教授當地孩童藝術創作。 隧道口竣工牆面以此主題的藝術創作,描繪著這對年輕夫婦與他們的胎兒,還有象徵熱情的太陽花、孤挺花,代表勇士的山豬牙等,用傳說去詮釋跨民族、跨文化的愛,都因為隧道的重建可以重生。 林業署補充,新建完成的42號隧道全長1106公尺,經過地質鑽探、地電阻探測等詳細調查,座落在堅硬岩層,且最深覆土厚達154公尺,提升行車安全。一旁舊有42號隧道,將作為歷史文化及環境教育場所。(編輯:陳清芳)1130421 海拔的2451公尺的祝山車站,以雲霧繚繞山景為設計發想,使用國產材打造雲浪造型屋頂,融入雲海意象的美麗弧線伴著進站車體映入眼簾,帶來動態美學的感動。(林業署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提供)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傳真 113年4月21日
阿里山林鐵7/1全線通車 森林療癒飽覽文史生態
2024/4/21 海拔的2451公尺的祝山車站,以雲霧繚繞山景為設計發想,使用國產材打造雲浪造型屋頂,融入雲海意象的美麗弧線伴著進站車體映入眼簾,帶來動態美學的感動。(林業署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提供)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傳真 113年4月21日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21日電)阿里山林鐵耗時15年修復,預計7月1日全線通車,將可從嘉義火車站一路到達久違的阿里山車站,蒸汽老車頭及柴油小火車行駛,引領旅客飽覽文史古蹟、5奇8景,享受森林療癒。 阿里山林業鐵路運轉至今超過百年,見證阿里山及嘉義森林產業的興衰,雖然曾隨著林業沒落而一時黯淡,在農業部積極規劃下,轉進森林遊憩及文化旅遊,登山鐵道成為阿里山的地標景觀,也是國寶級文化資產。 不過2009年莫拉克、2015年杜鵑2次颱風來襲,無情風雨蹂躪山林,導致阿里山林鐵十字路站到神木站損壞,前後耗時15年並動支前瞻預算新台幣23億元,力拚今年中修復。 阿里山林鐵本線71.6公里(未包含支線),海拔高度從30公尺到2216公尺(嘉義站到阿里山站)、共17站(不含支線的沼平站、對高岳站、祝山站);最高為支線的祝山站海拔2451公尺。除了部分本線路段,還有祝山、神木及沼平3個區間支線營運,其他支線則廢棄或停駛。 農委會林務局(已組改為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2010年將阿里山林鐵收回公營,2018年再自營成立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持續修復工程,也致力形塑阿里山下一個百年躍升為國際級山林瑰寶的旅遊勝地,作為大阿里山軸帶計畫的核心。 阿里山林鐵預計7月1日全線開通後,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指出,遊客可體驗平地到高山的完整鐵道,除了平時行駛的柴油動力火車,特殊活動舉辦日並可搭乘日治時代向美國廠商購置的Shay式蒸汽火車。 關於阿里山蒸汽火車,林業署說,計5種,包含週休2日及國定假日往返北門與嘉義間的Shay21,2024年起每月第1個週六並加碼推出聯掛檜木車廂;行駛於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則是Shay31;特殊活動舉辦時會全線行駛Shay25及26;Shay18修復後將運往斯洛伐克展出。 阿里山林鐵全線包含支線的海拔高度從30公尺到2451公尺(祝山站),除了柴油動力火車,特殊活動舉辦日並可搭乘日治時代向美國廠商購置的Shay式蒸汽火車。中央社記者楊淑閔攝 113年4月21日 來到海拔1403公尺的奮起湖車站,不僅可享用知名的懷舊鐵盒奮起湖便當,鐵軌旁的全木造奮起湖車庫,可參觀蒸汽火車頭,未來會舉辦策展,供遊客一覽火車養護等林鐵業務與在地聚落的時光流轉,順道逛老街採買芥末、薑片等在地名物。 旅客心目中非去不可的站點,首推海拔2451公尺的祝山車站,在此觀賞日出雲海,這也是阿里山林鐵第一條自行規劃建造的觀光路線,以雲霧繚繞山景為設計發想,使用國產材打造站體的雲浪造型屋頂,融入雲海意象的弧線伴著進站車體映入眼簾,帶來動態美學的感動。 祝山車站也是綠建築,雨水導入地下室儲水池可供循環用水,採用智慧生態照明,一舉摘下鑽石級綠建築高山車站的榮耀,成為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5奇8景外的新地景。 海拔2216公尺的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擁有5奇8景,5奇包含森林小火車、神木、雲海、日出與晚霞,8景則是塔山奇岩、香林拱橋、28號巨木、神怡流瀑、阿里山神木遺跡、慈雲觀景、小笠原山及水山巨木。 林業署推薦全台第1條以森林療癒主題的步道「水山療癒步道」,全長863公尺,沿線以森林植被為特色,並設置使用國產材柳杉製作的「解說柱」,或搭配「森遊阿里山APP藍芽」解說,讓遊客以五感到內心,全神體驗森林療癒。 遊客10月到隔年3月觀賞阿里山雲海的機會高,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還有四季限定活動,春天櫻花樹下辦音樂會,夏季是星空電影院,秋季有森林野餐,至於小笠原山四季觀星生態體驗活動,以冬季的星座最多最亮。 想帶回紀念品的人,可在遊樂區入口處「阿里山轉運站」內的「森,2488品牌概念店」挑選「阿里山森林意象木製公仔」,以阿里山動物、植物、職人、山色為主題創作,已有250種作品,其中約12種量產銷售中。(編輯:陳清芳)1130421 林業署推薦全台第1條以森林療癒主題的步道「水山療癒步道」,全長863公尺,沿線以森林植被為特色,設置柳杉製作的「解說柱」,並搭配「森遊阿里山APP藍芽」解說,讓遊客全神體驗療癒。中央社記者楊淑閔攝 Read more
田納西州通過法案 允許教職員在校園內帶手槍
(綜合報導)田納西州立法機構於週二通過一項法案,允許教師和學校員工在校園內隱藏攜帶手槍。此舉為該州自納什維爾學校槍擊案一年來最具爭議性的決定之一,當時該事件導致六人喪生。 儘管立法院內爆發抗議者的強烈反對聲,眾議院仍通過了這項措施,抗議者在旁聽席揮舞標語,並對下方的立法者喊叫,至少有一人被驅逐出會場。此法案早先已獲得參議院通過,標誌著該州有關槍械管制和校園安全辯論的又一高潮。 該法案是自2023年3月納什維爾學校槍擊案以來,該州采取的最大範圍擴張的親槍步驟之一。當時,一名前學生開槍殺害了三名學生和三名成人。自那次殺戮以來,立法者尚未通過任何實質性的槍械使用限制措施;他們通過了其他措施,例如要求配備資源官員,以增強校園安全。 根據該法案,參與隱藏攜帶槍支的學校員工身份僅對批准參與者的人士公開。這意味著家長將不會被告知他們的孩子是否在一個允許教師在教室內攜帶槍支的學校,或者在發生攻擊時,他們的孩子的教師是否會離開教室應對。 該法案允許學校工作人員只能在經學校最高管理者同意的學校攜帶手槍。希望這樣做的教師必須擁有槍支許可證,接受背景檢查和心理健康評估,並每年接受40小時的培訓。 該法案不提供追踪多少教師携帶槍支以及在哪些地方的框架,也沒有關於處理教師涉槍擊事件的協議或槍支存放要求。批評者認為這項措施忽視了不希望在學校携帶槍支的教師和家長的意見,他們指責共和黨超級多數派選擇了這一步驟而非更嚴格的槍械法規。
繭居族文化症候群逐漸蔓延全球
2024-04-25 “我在16歲從高中輟學後成為了一名繭居族,”一位Reddit用戶寫道,“我現在37歲,但心智只有16歲。二十年過去了,我什麼都沒做過,從沒親吻過別人,從沒找過工作,只是每天都花在網上。情況不會變得更好。” 示意圖,AI 生成 源自日本的術語“Hikikomori”(繭居族)是“hiki”(撤離)和“komori”(內部)的結合詞,統稱“從社會撤離的人”。 繭居族是一種文化症候群,在日本被廣泛研究,現在隨著社交媒體的使用而蔓延到世界各地,加劇了本已日益嚴重的孤獨問題。 繭居族症候群的蔓延 根據2023年發表在《臨床兒童與家庭心理評論》上的一項研究,繭居族是一種極端的社交退縮形式,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包括: 精神疾病 不適應的人格特質 不利的家庭動態,包括有害的養育方式 負面的同輩經歷 社會壓力 過度使用互聯網和數字媒體 繭居族的標誌是持續拒絕離家超過六個月,對大多數活動失去興趣,輟學,辭職待在家裡,並依賴家人而沒有任何自立的未來計劃。 2022年日本內閣的一項調查發現,日本15-64歲年齡段內存在約146萬名繭居族。此外,2019年的一項調查顯示,613,000名40至64歲的日本成年人也屬於“成人繭居族”這一類別。 調查還揭示了令人擔憂的“80-50現象”,即80多歲的父母照顧他們50多歲的孩子。儘管各項調查的樣本選擇標準不同,但其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所有年齡段都受到繭居族綜合症不同程度的影響。 “當我不在了或者我開始不得不依賴別人的幫助,他會怎麼樣?”一位77歲的守寡母親和調查參與者說,她表達了對自己年邁後留下53歲的她一個人的擔憂,無人照料。 就在去年,韓國性別平等和家庭部推出了一項計劃,為隱居青年提供每月490美元的津貼,以幫助他們重新融入社會、上學和找工作。 此外,這種綜合症不僅僅局限於日本,還逐漸蔓延到全球大多數數字連接國家,包括美國、中國、印度、巴西和其他歐洲國家。 Read more
Related Posts
阿里山林鐵路15年歷險修復 串起部落情誼山林保育
2024/4/21 阿里山林鐵42號隧道多年前因颱風受損,工程人員指出,修復隧道困難很多,包含高山物資運輸不易,山區濕度高又溫差大,且人力難找,又因俄烏戰爭導致乳膠炸藥短缺,改用水膠炸藥而使進度變慢。中央社記者楊淑閔攝 113年4月21日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21日電)阿里山林鐵將在7月1日全線修復通車,承載鄒族部落的祝福,以及山林保育初衷,通過地形障礙、物資輸運困難、天氣多變、炸藥短缺的挑戰,隧道與鐵道復通,歷經15年完工。 阿里山林鐵2009年受到莫拉克颱風重創,造成421處災害,原定2015年底全線通車,不料當年9月杜鵑颱風侵襲,在十字路站到屏遮那站間的42號隧道,發生2處長達55公尺的大型崩塌,延宕通車。 從嘉義車站到阿里山車站,阿里山林鐵沿線從亞熱帶氣候爬升到暖帶、溫帶,林相變化美不勝收,但地質卻也相當敏感脆弱。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長林華慶說,能夠全線修復,要歸功工程單位15年來克服各種挑戰。 施工單位說明,修復隧道困難很多,包含高山物資運輸艱鉅,而且山區濕度高、溫差大,經常下午就起霧,能見度差,工時也縮短,加上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期間人力難找,許多人力從東部過來,1、2個月才能回家一趟,也必須照顧好人員的吃、住等需求。 工程業者指出,期間開闢隧道必須使用乳膠炸藥,又因為俄烏戰爭影響物資運送而缺貨,因而改用效果比較不好的水膠炸藥,減緩了施工進度;壓力曾經大到一度想放棄,但是遇到挑戰就處理,日以繼夜地趕工,例如隧道側壁不只是湧水,而是衝出水,就要快抽水處理。 林華慶表示,隧道復通的工程設計到施工過程,也是勇於捨棄人定勝天、靠向順應自然的永續抉擇,也因此安了擔心工程引發坍方滅村的鄒族人的心。 他說,也是可以做很高的橋墩、看到壯觀的峽谷,然而台灣未來有不可測的天災風險,地質若受侵蝕會崩塌,所以採用隧道復建方式修復,兼顧安全、減低環境衝擊,但是沒有景觀,這就是取捨。 林業署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長黃妙修補充,當地是鄒族部落,林業署主動跟社區、部落長老們開會報告、溝通工程施作內容,獲得他們認同,部落會議也舉辦投票,高達90%同意。 黃妙修指出,施工監測資料也都提供給部落看,多元方式讓部落充分了解施工實況,因而取得信任,部落頭目並主動幫忙工程施工祈福,竣工的隧道口還彩繪了跨文化、跨種族愛的藝術創作。 阿里山林鐵新建完成的42號隧道(右),竣工的隧道口牆面彩繪了跨文化、跨種族愛的藝術創作,描述1名紐西蘭父親越洋到阿里山尋覓兒子,始終找不到,因而認識了不少鄒族朋友,還有象徵熱情的太陽花、孤挺花,代表勇士的山豬牙等。左為舊隧道。中央社記者楊淑閔攝 113年4月21日 黃妙修透露鄒族人與紐西蘭父親費爾越洋尋子的一段情誼,多年前紐西蘭青年魯本攀登阿里山失蹤,其父費爾每年到阿里山尋覓兒子,始終找不到,因而認識了不少鄒族朋友。 黃妙修說,其中一對年輕夫妻即將迎接新生命,他們將費爾的手放在太太懷孕的肚子上,費爾感受到胎動時,找回了他對兒子很多很多的愛,身為陶藝家的費爾,教授當地孩童藝術創作。 隧道口竣工牆面以此主題的藝術創作,描繪著這對年輕夫婦與他們的胎兒,還有象徵熱情的太陽花、孤挺花,代表勇士的山豬牙等,用傳說去詮釋跨民族、跨文化的愛,都因為隧道的重建可以重生。 林業署補充,新建完成的42號隧道全長1106公尺,經過地質鑽探、地電阻探測等詳細調查,座落在堅硬岩層,且最深覆土厚達154公尺,提升行車安全。一旁舊有42號隧道,將作為歷史文化及環境教育場所。(編輯:陳清芳)1130421 海拔的2451公尺的祝山車站,以雲霧繚繞山景為設計發想,使用國產材打造雲浪造型屋頂,融入雲海意象的美麗弧線伴著進站車體映入眼簾,帶來動態美學的感動。(林業署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提供)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傳真 113年4月21日
阿里山林鐵7/1全線通車 森林療癒飽覽文史生態
2024/4/21 海拔的2451公尺的祝山車站,以雲霧繚繞山景為設計發想,使用國產材打造雲浪造型屋頂,融入雲海意象的美麗弧線伴著進站車體映入眼簾,帶來動態美學的感動。(林業署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提供)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傳真 113年4月21日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21日電)阿里山林鐵耗時15年修復,預計7月1日全線通車,將可從嘉義火車站一路到達久違的阿里山車站,蒸汽老車頭及柴油小火車行駛,引領旅客飽覽文史古蹟、5奇8景,享受森林療癒。 阿里山林業鐵路運轉至今超過百年,見證阿里山及嘉義森林產業的興衰,雖然曾隨著林業沒落而一時黯淡,在農業部積極規劃下,轉進森林遊憩及文化旅遊,登山鐵道成為阿里山的地標景觀,也是國寶級文化資產。 不過2009年莫拉克、2015年杜鵑2次颱風來襲,無情風雨蹂躪山林,導致阿里山林鐵十字路站到神木站損壞,前後耗時15年並動支前瞻預算新台幣23億元,力拚今年中修復。 阿里山林鐵本線71.6公里(未包含支線),海拔高度從30公尺到2216公尺(嘉義站到阿里山站)、共17站(不含支線的沼平站、對高岳站、祝山站);最高為支線的祝山站海拔2451公尺。除了部分本線路段,還有祝山、神木及沼平3個區間支線營運,其他支線則廢棄或停駛。 農委會林務局(已組改為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2010年將阿里山林鐵收回公營,2018年再自營成立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持續修復工程,也致力形塑阿里山下一個百年躍升為國際級山林瑰寶的旅遊勝地,作為大阿里山軸帶計畫的核心。 阿里山林鐵預計7月1日全線開通後,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指出,遊客可體驗平地到高山的完整鐵道,除了平時行駛的柴油動力火車,特殊活動舉辦日並可搭乘日治時代向美國廠商購置的Shay式蒸汽火車。 關於阿里山蒸汽火車,林業署說,計5種,包含週休2日及國定假日往返北門與嘉義間的Shay21,2024年起每月第1個週六並加碼推出聯掛檜木車廂;行駛於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則是Shay31;特殊活動舉辦時會全線行駛Shay25及26;Shay18修復後將運往斯洛伐克展出。 阿里山林鐵全線包含支線的海拔高度從30公尺到2451公尺(祝山站),除了柴油動力火車,特殊活動舉辦日並可搭乘日治時代向美國廠商購置的Shay式蒸汽火車。中央社記者楊淑閔攝 113年4月21日 來到海拔1403公尺的奮起湖車站,不僅可享用知名的懷舊鐵盒奮起湖便當,鐵軌旁的全木造奮起湖車庫,可參觀蒸汽火車頭,未來會舉辦策展,供遊客一覽火車養護等林鐵業務與在地聚落的時光流轉,順道逛老街採買芥末、薑片等在地名物。 旅客心目中非去不可的站點,首推海拔2451公尺的祝山車站,在此觀賞日出雲海,這也是阿里山林鐵第一條自行規劃建造的觀光路線,以雲霧繚繞山景為設計發想,使用國產材打造站體的雲浪造型屋頂,融入雲海意象的弧線伴著進站車體映入眼簾,帶來動態美學的感動。 祝山車站也是綠建築,雨水導入地下室儲水池可供循環用水,採用智慧生態照明,一舉摘下鑽石級綠建築高山車站的榮耀,成為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5奇8景外的新地景。 海拔2216公尺的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擁有5奇8景,5奇包含森林小火車、神木、雲海、日出與晚霞,8景則是塔山奇岩、香林拱橋、28號巨木、神怡流瀑、阿里山神木遺跡、慈雲觀景、小笠原山及水山巨木。 林業署推薦全台第1條以森林療癒主題的步道「水山療癒步道」,全長863公尺,沿線以森林植被為特色,並設置使用國產材柳杉製作的「解說柱」,或搭配「森遊阿里山APP藍芽」解說,讓遊客以五感到內心,全神體驗森林療癒。 遊客10月到隔年3月觀賞阿里山雲海的機會高,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還有四季限定活動,春天櫻花樹下辦音樂會,夏季是星空電影院,秋季有森林野餐,至於小笠原山四季觀星生態體驗活動,以冬季的星座最多最亮。 想帶回紀念品的人,可在遊樂區入口處「阿里山轉運站」內的「森,2488品牌概念店」挑選「阿里山森林意象木製公仔」,以阿里山動物、植物、職人、山色為主題創作,已有250種作品,其中約12種量產銷售中。(編輯:陳清芳)1130421 林業署推薦全台第1條以森林療癒主題的步道「水山療癒步道」,全長863公尺,沿線以森林植被為特色,設置柳杉製作的「解說柱」,並搭配「森遊阿里山APP藍芽」解說,讓遊客全神體驗療癒。中央社記者楊淑閔攝 Read more
田納西州通過法案 允許教職員在校園內帶手槍
(綜合報導)田納西州立法機構於週二通過一項法案,允許教師和學校員工在校園內隱藏攜帶手槍。此舉為該州自納什維爾學校槍擊案一年來最具爭議性的決定之一,當時該事件導致六人喪生。 儘管立法院內爆發抗議者的強烈反對聲,眾議院仍通過了這項措施,抗議者在旁聽席揮舞標語,並對下方的立法者喊叫,至少有一人被驅逐出會場。此法案早先已獲得參議院通過,標誌著該州有關槍械管制和校園安全辯論的又一高潮。 該法案是自2023年3月納什維爾學校槍擊案以來,該州采取的最大範圍擴張的親槍步驟之一。當時,一名前學生開槍殺害了三名學生和三名成人。自那次殺戮以來,立法者尚未通過任何實質性的槍械使用限制措施;他們通過了其他措施,例如要求配備資源官員,以增強校園安全。 根據該法案,參與隱藏攜帶槍支的學校員工身份僅對批准參與者的人士公開。這意味著家長將不會被告知他們的孩子是否在一個允許教師在教室內攜帶槍支的學校,或者在發生攻擊時,他們的孩子的教師是否會離開教室應對。 該法案允許學校工作人員只能在經學校最高管理者同意的學校攜帶手槍。希望這樣做的教師必須擁有槍支許可證,接受背景檢查和心理健康評估,並每年接受40小時的培訓。 該法案不提供追踪多少教師携帶槍支以及在哪些地方的框架,也沒有關於處理教師涉槍擊事件的協議或槍支存放要求。批評者認為這項措施忽視了不希望在學校携帶槍支的教師和家長的意見,他們指責共和黨超級多數派選擇了這一步驟而非更嚴格的槍械法規。
繭居族文化症候群逐漸蔓延全球
2024-04-25 “我在16歲從高中輟學後成為了一名繭居族,”一位Reddit用戶寫道,“我現在37歲,但心智只有16歲。二十年過去了,我什麼都沒做過,從沒親吻過別人,從沒找過工作,只是每天都花在網上。情況不會變得更好。” 示意圖,AI 生成 源自日本的術語“Hikikomori”(繭居族)是“hiki”(撤離)和“komori”(內部)的結合詞,統稱“從社會撤離的人”。 繭居族是一種文化症候群,在日本被廣泛研究,現在隨著社交媒體的使用而蔓延到世界各地,加劇了本已日益嚴重的孤獨問題。 繭居族症候群的蔓延 根據2023年發表在《臨床兒童與家庭心理評論》上的一項研究,繭居族是一種極端的社交退縮形式,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包括: 精神疾病 不適應的人格特質 不利的家庭動態,包括有害的養育方式 負面的同輩經歷 社會壓力 過度使用互聯網和數字媒體 繭居族的標誌是持續拒絕離家超過六個月,對大多數活動失去興趣,輟學,辭職待在家裡,並依賴家人而沒有任何自立的未來計劃。 2022年日本內閣的一項調查發現,日本15-64歲年齡段內存在約146萬名繭居族。此外,2019年的一項調查顯示,613,000名40至64歲的日本成年人也屬於“成人繭居族”這一類別。 調查還揭示了令人擔憂的“80-50現象”,即80多歲的父母照顧他們50多歲的孩子。儘管各項調查的樣本選擇標準不同,但其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所有年齡段都受到繭居族綜合症不同程度的影響。 “當我不在了或者我開始不得不依賴別人的幫助,他會怎麼樣?”一位77歲的守寡母親和調查參與者說,她表達了對自己年邁後留下53歲的她一個人的擔憂,無人照料。 就在去年,韓國性別平等和家庭部推出了一項計劃,為隱居青年提供每月490美元的津貼,以幫助他們重新融入社會、上學和找工作。 此外,這種綜合症不僅僅局限於日本,還逐漸蔓延到全球大多數數字連接國家,包括美國、中國、印度、巴西和其他歐洲國家。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