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6/20
鮑恩首度敞開心扉談成癮之路,「街上總是會有人手上有芬太尼,為了讓自己嗨起來,我會吸上一口」。中央社記者張欣瑜舊金山攝 114年6月20日人行道上一個個像是醉漢的身軀、僵直或甚至不自然半折的人體,北美許多城市這類如殭屍電影般的場景,是芬太尼危機恐怖的具象化。這場危機上演多年後,川普政府試圖利用關稅迫使中國防止芬太尼流向美國,能否奏效,關係到數以萬計的人命,甚至美國的未來。
(中央社記者張欣瑜舊金山20日專電)芬太尼近年如同一場無聲瘟疫席捲美國,滲透大街小巷,改寫了鮑恩、布拉斯維特及瓊斯等不同世代、不同階層人士的生命劇本。他們或曾流落街頭、或曾擁有體面生活,卻同樣跌入泥沼,飽嚐毒品成癮與人生破碎的煎熬。
春來乍到,舊金山街頭陰雨綿綿,這是鮑恩(Krystal Bowen)最害怕的天氣。對一般人而言,這是略感濕冷的一天;對36歲的她來說,卻是記憶深處那揮之不去的噩夢。
「彎折」的青春 成癮者落魄流落街頭
「我14歲便用藥、23歲便注射毒品」。受繼親影響,鮑恩逐步陷入成癮深淵,在她的一對雙胞胎小孩被兒童保護服務機構帶走後,她開始與強效鴉片類毒品海洛因纏鬥,直至被趕出家門,她在生日當天企圖自殺,醒來後決定從天氣多變的密蘇里州來到陽光普照的加州。
隨後長達7年,鮑恩流落在加州街頭,為了取得毒品與填飽肚子,她不惜變賣身上的衣物與鞋子,最後1年甚至靠賣淫為生。當常用的冰毒難以尋覓時,芬太尼找上了她。
「總是會有人手上有芬太尼,為了讓自己嗨起來,我就會吸上一口」。鮑恩回憶,「只吸一口,我就覺得快嘔吐了…頭變得昏昏沉沉的, 讓我忍不住彎下腰」。
「芬太尼彎折」是一種舊金山街道上常見的景象,服藥者會進入睡夢狀態,但是自身沒有知覺,因此出現身體向前或向後彎折的姿勢。這種景象反映出芬太尼在美國泛濫的嚴重程度。
芬太尼的糾纏,也「彎折」了這群成癮者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
「最難熬的是下雨的時候,有種又冷又落魄的感覺…人行道滿是灰塵,還帶著一股老鳥屍體的味道」。在舊金山戒毒與康復中心「港灣之光」(Harbor Light Center)的交誼廳內,鮑恩首度敞開心扉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談起那些過往片段,她的雙手不時緊扣。
面具下的「雙面人生」 幸福與不幸瞬間翻轉
戒癮者布拉斯維特清晰記得第一次嘗試芬太尼,昏睡3個小時,完全失去意識。中央社記者張欣瑜舊金山攝 114年6月20日另一頭,與鮑恩在底層苦苦掙扎的經歷不同,布拉斯維特(Joshua Brathwaite)曾擁有看似美滿的「雙面人生」。如今,他已從「港灣之光」過渡至康復住宅「約瑟夫麥克菲中心」(Joseph McPhee Center),學習重新與社會接軌,並回到「港灣之光」擔任助理。
「我原本以為自己過得不錯」。在約瑟夫麥克菲中心的教堂裡,46歲的布拉斯維特頭戴棒球帽,說著他清醒之前的人生:「那時我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有車、有女友,還有3個孩子。」就如多數的美國中產階級,他過著朝九晚五的日子,生活充實而幸福。
然而在那層面具下,隱藏著他早已失控的酗酒問題。
2018年,在酒精與藥物作用下,他駕車朝另一輛車開槍。一聲槍響粉碎了虛假的平靜,他被捕入獄,人生瞬間崩塌。
出獄後,他失去一切,兒童保護服務機構介入、將他的孩子另行安置。這場巨大的打擊不但沒有讓他清醒,反而將他推向更深的黑暗,他從依賴酒精轉而沉溺於海洛因。
約在2019年,當海洛因帶來的刺激感逐漸變得麻木時,布拉斯維特接觸了芬太尼。
「我只用了極少量(芬太尼),結果整整昏睡了3小時,完全失去意識」。第一次吸食芬太尼,布拉斯維特立即感受到這種強效合成鴉片類物質的危險。他原以為可以就此打住,卻沒料到,更廉價的非法芬太尼毒品早已悄然滲入他慣常吸食的海洛因之中。
熟悉毒品市場運作的他告訴記者:「我繼續用著海洛因,但我不知道的是,賣家早已把芬太尼摻進海洛因裡了。他們這麼做,是為了讓海洛因效果感覺更強、更純」。
「大家都在追求那種極致快感,但所謂的極致快感其實就是死亡」。布拉斯維特說。
2毫克即致命 再吸一口可能都是最後一口
「通常,病患被送來時,不只失去意識,而是幾乎完全停止呼吸。這是芬太尼最嚴重的副作用之一」。史丹佛大學附設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楊聖一(Samuel Yang)根據臨床經驗指出,芬太尼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會產生布拉斯維特口中的「極致快感」,不過最大問題在於芬太尼會抑制自主呼吸能力,「這正是它致命的原因之一」。
楊聖一接受中央社訪問表示,芬太尼過量必須「及時搶救」,若不立刻維持病患呼吸道暢通,同時等待解毒劑發揮作用、逆轉芬太尼對身體的影響,病患就有可能死亡,且芬太尼致死劑量極低,「超過2毫克都可能會致命」,2毫克是醫療上使用劑量的10到100倍。
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的數據顯示,以芬太尼為主的合成鴉片類藥物致死人數,在2013年之前平均每年僅約在3000人左右,2014年增至5544人,2016年首度破萬達1萬9413人,2022年飆至7萬6226人高峰,超過在越戰陣亡的美軍人數。
以芬太尼為主的合成鴉片類藥物致死人數,在2022年飆至7萬6226人高峰,超過在越戰陣亡的美軍人數。(中央社製表)芬太尼過量成為18至45歲美國人的主要死因,也是美國預期壽命下降的原因之一。
隨著非法芬太尼益加猖獗,鮑恩和布拉斯維特某種程度算是遊走死亡邊緣的倖存者。
「你永遠不知道那一口,會不會是最後一口」。布拉斯維特感慨說道,在他維持清醒的這2年,因芬太尼和毒品已失去20多位舊識,這還不包括那些他不認識的陌生人。
兒子吸毒喪生當頭棒喝 戒癮成功父親助人戒毒
「約瑟夫麥克菲中心」內,另一名戒癮者瓊斯(Vincent Lamar Jones Sr.)自1995年遭到襲擊後開始使用止痛藥,同時一步步靠向酒精、最終投入了古柯鹼的懷抱 。
63歲的瓊斯用藥長達35年,而將他從麻木中拽醒的卻是一場突如其來的家庭悲劇。
2022年,從未涉入芬太尼的瓊斯,親眼看見繼子因誤食摻入芬太尼的冰毒不幸身亡,「他從沒碰過芬太尼,驗屍官驗屍後才發現,他體內含有大量芬太尼和冰毒」。
戒癮者瓊斯因繼子死於芬太尼促使他決心戒毒。中央社記者張欣瑜舊金山攝 114年6月20日更令人心碎的是,就在悲劇發生前不久,他深愛的繼子原本計劃與他一同戒毒,盼望父子倆能攜手擺脫毒癮、重獲新生。如今,卻只剩瓊斯一人獨自走在康復的道路上。
他控訴,毒販一步步讓芬太尼滲透進入社會,「想讓每個人都上癮」。
年齡相差17歲的瓊斯與布拉斯維特在康復中心相遇,人生因而產生交集。身處不同世代的他們,近年都捲入了芬太尼風暴之中,成了美國當代社會的真實縮影。
「我不能讓兒子的死白費,不能」。瓊斯不希望自己和繼子的悲劇發生在其他人身上。他說:「我現在有了人生目標,就是去幫助那些仍在痛苦中的癮君子。」
「我選擇了毒品,而不是我的孩子」。想起孩子,布拉斯維特懊悔萬分,「我的孩子不是自己選擇來到這個世界的,我錯過他們的成長,我想參與他們接下來的人生」。
站在第一線、接觸過無數成癮者的「港灣之光」執行主任拉森(Major Richard Larson)向記者表示,「芬太尼是對大多數個案影響最嚴重的毒品,排名第一」。
他語重心長地說,「這無疑是一場危機…我們在芬太尼教育方面仍有很大缺口」。
「這場危機對社會造成了極大的衝擊」。負責管理「港灣之光」與「約瑟夫麥克菲中心」的重返社會服務計畫經理普勒契(Destiny Pletsch)沉痛指出,「死亡是一個無法說謊的事實」。她坦言,這是一場深植人心的悲劇,而危機目前仍未遠離。(編輯:唐佩君/周永捷)1140620
Related Posts
停經後又異常出血 小心子宮內膜癌上身
2023/3/14 (中央社記者林巧璉高雄電)高雄55歲吳姓女子停經2年,去年底陰道卻出血2週,期間伴隨腰痠、腹痛等,就醫發現罹患子宮內膜癌,緊急開刀;醫師提醒,此癌初期表現常是不正常出血,儘早治療預後效果好。 高雄長庚醫院今天舉辦高階醫療技術記者會,婦癌團隊副召集人吳貞璇率領醫療團隊說明子宮內膜癌達文西手術,吳女經達文西手術,預後效果好,現已恢復正常生活,她也現身分享罹癌、治療心路歷程。 婦產科教授龔福財表示,子宮內膜癌已是台灣女性生殖道癌症第一名,每年有超過3200位女性被診斷出罹患此癌,危險因子包括初經早、停經晚、肥胖、糖尿病和未曾生育等。 吳女說,自己每年都會做子宮頸抹片,對於身體狀況有一定敏感度,去年底卻異常出血2週,她驚覺異樣就醫;經超音波檢查發現子宮內膜異常增厚,後續切片診斷為第一期子宮內膜癌。 「當時聽到自己罹癌非常震驚,但我想我還有大半人生要過,只能勇敢面對」,吳女因有重要婚禮要參加,又希望儘速手術摘除,最後採吳貞璇建議,使用達文西手術,在術後3天就出院,後續也恢復得很好。 吳貞璇接受媒體聯訪時說,不少病患會說自己定期抹片檢查,「抹片檢查是預防子宮頸癌,無法判斷子宮內膜癌」;如果女性有異常出血,包括月經不規則、經血量多、停經後出血、下腹部或性交疼痛,以及異常分泌物等,都要儘速就醫。 吳貞璇簡報時表示,手術前如果確定為早期癌症且子宮沒有過大,病患可考慮微創手術,避免傳統切腹手術開刀久、傷口大等風險;達文西機械手臂又比腹腔鏡有更好的3D立體超高解析度,可精準判斷病灶位置完整切除,也減少誤傷神經、血管、周邊組織等。 吳貞璇進一步說明,根據最新醫學研究,早期子宮內膜癌病患可在手術中使用「前哨淋巴結技術」,找出更多陽性淋巴結,避免傳統上把淋巴全數拆除,造成下肢水腫等副作用;透過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醫師也可更精準切除前哨淋巴結和止血。 副院長林志哲說,根據台灣癌症年報統計,子宮內膜癌好發於55至65歲女性,因初期常伴隨異常出血,有7成病患確診時為早期;高雄長庚已使用達文西術式治療144名婦癌病人。(編輯:陳仁華)1120314
退休老師吃止痛藥多年得腎病 搭配中醫治療獲改善
2023/3/14 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治醫師陳曉瑱(圖)14日在衛教宣導會發表與大林慈濟醫院合作研究,發現類風濕關節炎病人服用科學中藥能有較低慢性腎病風險。中央社記者楊思瑞攝 112年3月14日 (中央社記者楊思瑞台南14日電)台南1名退休教師因常感覺手指關節疼痛,長年服用非類固醇類止痛藥,被診斷出類風濕性關節炎及末期慢性腎臟病,經中西醫合併治療約半年,脫離腎衰竭風險,關節疼痛也獲改善。 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治醫師陳曉瑱今天在院內衛教宣導會表示,這名65歲病患在退休前就常感覺手指關節疼痛,原以為是長年教學寫板書導致,因此服用非類固醇類止痛藥緩解,但退休後疼痛持續,經轉介至奇美就醫,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與末期慢性腎臟病。 她說,病患除改用其他治療關節炎藥物,約半年前起接受中醫合併治療,經給予科學中藥搭配衛教,目前已脫離腎衰竭風險,手指關節疼痛也獲得改善。 陳曉瑱進一步指出,非類固醇性抗炎藥物為類風濕性關節治療第一線藥物,但消炎止痛藥是造成腎臟損傷的原因之一;而健保科學中藥有保護腎臟功效,近年來已陸續在大數據、人體試驗、動物實驗上被證實。 她表示,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與大林慈濟醫院研究團隊合作,從台灣2000年至2012年全國保險資料庫中檢索出慢性腎病患者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進行分析,發現有服用保腎科學中藥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罹患慢性腎臟病風險較未服用者明顯降低,此研究已獲國際期刊採用。 陳曉瑱強調,過去雖證實非類固醇止痛藥為慢性腎臟病危險因子,科學中藥對止痛與腎臟有保護效果,但未有研究驗證兩者相關性,此研究證實類風濕關節炎病人服用科學中藥,能有較低的慢性腎病風險。 她指出,腎絲球過濾率小於60分的類風濕關節炎病人,因有慢性腎病風險,應避開非類固醇止痛藥物治療,若要服用中草藥或科學中藥,也需由中醫師專業評估與建議,嚴謹把關用藥安全,量身打造個人化用藥治療。(編輯:卞金峰)1120314
諾和諾德追隨禮來 美國胰島素售價最多砍75%
2023/3/14 (中央社紐約14日綜合外電報導)丹麥藥廠諾和諾德今天表示,旗下數款胰島素產品在美國定價最多將調降75%。這是繼美商禮來月初大砍胰島素價格後,又一國際大藥廠在外界壓力下調降美國糖尿病治療藥物售價。 諾和諾德(Novo Nordisk)在美國與世界各地是數一數二的胰島素供應大廠。「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諾和諾德今天表示自明年1月起,旗下胰島素產品NovoLog在美國定價將調降75%,另兩款胰島素Novolin與Levemir也將減價65%。 此外,諾和諾德也打算將旗下無品牌胰島素產品在美國的定價調降,以符合相對應品牌產品下調後的價格。 諾和諾德高級副總裁艾柏斯(Steve Albers)表示:「諾和諾德持續致力於確保與糖尿病共存患者負擔得起我們的胰島素,這是我們認真看待的一份責任。」 許多有保險的美國民眾,可能不會見到他們支付的胰島素藥價有相對應調降,因為他們支付的是每月定額的共付額(copay)。但沒有保險或採取高自付額方案的民眾,則可享受減價後的藥費大降。 美國大藥廠禮來(Eli Lilly)本月1日才宣布,自今年第4季開始,旗下最普遍的處方胰島素產品將最多降價70%;此外還宣布一系列控制價格措施,包括有保險病患每月自付額上限訂在35美元的適用範圍擴大。 禮來宣布降價消息當天,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發表聲明讚揚,並表示「胰島素生產成本不到10美元,美國民眾有時卻被迫花超過300美元買藥。這完全不對」。他還呼籲其他廠商效法,以解決藥品價格飆漲的問題。 禮來、諾和諾德與法國藥廠賽諾菲(Sanofi)等全球頂尖胰島素銷售商,在2010年代將自家胰島素產品價格顯著調漲。但這些藥廠曾表示,漲價並未讓它們大賺,因為它們也須要付給美國藥物福利管理方較大份額的回扣。(譯者:張正芊/核稿:徐崇哲)1120314
睡眠呼吸中止症纏身 台灣逾40歲每5人有1人睡不飽
2023/3/16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沈佩瑤台北16日電)據國內最新調查發現,台灣40歲以上民眾之中,每5人就有1人有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常見的睡不飽症狀;近2成逾40歲台灣男性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中高風險,是女性的9倍。 睡不好是百病之源,若睡眠中伴隨嚴重打鼾,恐怕已成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高風險一族。台灣睡眠醫學學會針對全台22個縣市512名年滿40歲至65歲民眾,在今年2月23日至26日進行電話訪問,調查發現,每5人就有1名男性,有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常見的打鼾症狀。 這次調查也顯示,幾乎每5人就有1名40歲以上民眾,有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常見的睡不飽症狀,甚至有高達1成5的40歲以上民眾,有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常見的肥胖症狀。睡眠呼吸中止症所引發間歇性缺氧經常導致慢性發炎體質,若不盡早治療,將可能造成更多共病危機。 林口長庚醫院睡眠中心主任莊立邦在今天下午記者會中指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是睡眠時因呼吸道肌肉放鬆、垂落,或是因頸部重量或結構問題,導致呼吸道狹窄,打鼾就是最常見的警訊。 近2成40歲以上台灣男性,就有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中高風險,是女性的9倍。莊立邦提醒,中度至重度患者身體與癌症、大腦退化等疾病相關的發炎指數較一般人高出2至3倍,間歇性缺氧造成的血氧飽和度降低更會造成不可逆的大腦與心臟功能受損。 莊立邦說,重度患者的糖尿病發生率較一般人高6倍,總癌症死亡率也是正常人8倍,就算是中度以下患者糖尿病發生率仍較一般人高2倍。研究發現,持續使用正壓呼吸器治療,能明顯降低死亡風險,若有打呼聲吵到門外能聽見、肥胖,或是睡不飽、醒來還想睡覺問題,應儘速就醫,趁早治療。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訂閱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李信謙說,隨著民眾對呼吸中止症越來越認識,近年到門診診斷的患者增加,但有意願持續接受治療的觀念仍待加強,好比近視需要戴眼鏡輔助,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正壓呼吸器也是一種輔助,必須持續性使用。 李信謙說,民眾不願意接受正壓呼吸器治療的原因,不外乎就是認為使用不方便,但近年正壓呼吸器已逐漸改善龐大體積;再者是費用問題,因正壓呼吸器尚未納入健保給付,民眾只能自費,「就當作買一台iPhone」,這筆投資不僅是提升健康,也能解決枕邊人睡眠品質。(編輯:張雅淨)1120316
Related Posts
停經後又異常出血 小心子宮內膜癌上身
2023/3/14 (中央社記者林巧璉高雄電)高雄55歲吳姓女子停經2年,去年底陰道卻出血2週,期間伴隨腰痠、腹痛等,就醫發現罹患子宮內膜癌,緊急開刀;醫師提醒,此癌初期表現常是不正常出血,儘早治療預後效果好。 高雄長庚醫院今天舉辦高階醫療技術記者會,婦癌團隊副召集人吳貞璇率領醫療團隊說明子宮內膜癌達文西手術,吳女經達文西手術,預後效果好,現已恢復正常生活,她也現身分享罹癌、治療心路歷程。 婦產科教授龔福財表示,子宮內膜癌已是台灣女性生殖道癌症第一名,每年有超過3200位女性被診斷出罹患此癌,危險因子包括初經早、停經晚、肥胖、糖尿病和未曾生育等。 吳女說,自己每年都會做子宮頸抹片,對於身體狀況有一定敏感度,去年底卻異常出血2週,她驚覺異樣就醫;經超音波檢查發現子宮內膜異常增厚,後續切片診斷為第一期子宮內膜癌。 「當時聽到自己罹癌非常震驚,但我想我還有大半人生要過,只能勇敢面對」,吳女因有重要婚禮要參加,又希望儘速手術摘除,最後採吳貞璇建議,使用達文西手術,在術後3天就出院,後續也恢復得很好。 吳貞璇接受媒體聯訪時說,不少病患會說自己定期抹片檢查,「抹片檢查是預防子宮頸癌,無法判斷子宮內膜癌」;如果女性有異常出血,包括月經不規則、經血量多、停經後出血、下腹部或性交疼痛,以及異常分泌物等,都要儘速就醫。 吳貞璇簡報時表示,手術前如果確定為早期癌症且子宮沒有過大,病患可考慮微創手術,避免傳統切腹手術開刀久、傷口大等風險;達文西機械手臂又比腹腔鏡有更好的3D立體超高解析度,可精準判斷病灶位置完整切除,也減少誤傷神經、血管、周邊組織等。 吳貞璇進一步說明,根據最新醫學研究,早期子宮內膜癌病患可在手術中使用「前哨淋巴結技術」,找出更多陽性淋巴結,避免傳統上把淋巴全數拆除,造成下肢水腫等副作用;透過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醫師也可更精準切除前哨淋巴結和止血。 副院長林志哲說,根據台灣癌症年報統計,子宮內膜癌好發於55至65歲女性,因初期常伴隨異常出血,有7成病患確診時為早期;高雄長庚已使用達文西術式治療144名婦癌病人。(編輯:陳仁華)1120314
退休老師吃止痛藥多年得腎病 搭配中醫治療獲改善
2023/3/14 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治醫師陳曉瑱(圖)14日在衛教宣導會發表與大林慈濟醫院合作研究,發現類風濕關節炎病人服用科學中藥能有較低慢性腎病風險。中央社記者楊思瑞攝 112年3月14日 (中央社記者楊思瑞台南14日電)台南1名退休教師因常感覺手指關節疼痛,長年服用非類固醇類止痛藥,被診斷出類風濕性關節炎及末期慢性腎臟病,經中西醫合併治療約半年,脫離腎衰竭風險,關節疼痛也獲改善。 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治醫師陳曉瑱今天在院內衛教宣導會表示,這名65歲病患在退休前就常感覺手指關節疼痛,原以為是長年教學寫板書導致,因此服用非類固醇類止痛藥緩解,但退休後疼痛持續,經轉介至奇美就醫,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與末期慢性腎臟病。 她說,病患除改用其他治療關節炎藥物,約半年前起接受中醫合併治療,經給予科學中藥搭配衛教,目前已脫離腎衰竭風險,手指關節疼痛也獲得改善。 陳曉瑱進一步指出,非類固醇性抗炎藥物為類風濕性關節治療第一線藥物,但消炎止痛藥是造成腎臟損傷的原因之一;而健保科學中藥有保護腎臟功效,近年來已陸續在大數據、人體試驗、動物實驗上被證實。 她表示,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與大林慈濟醫院研究團隊合作,從台灣2000年至2012年全國保險資料庫中檢索出慢性腎病患者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進行分析,發現有服用保腎科學中藥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罹患慢性腎臟病風險較未服用者明顯降低,此研究已獲國際期刊採用。 陳曉瑱強調,過去雖證實非類固醇止痛藥為慢性腎臟病危險因子,科學中藥對止痛與腎臟有保護效果,但未有研究驗證兩者相關性,此研究證實類風濕關節炎病人服用科學中藥,能有較低的慢性腎病風險。 她指出,腎絲球過濾率小於60分的類風濕關節炎病人,因有慢性腎病風險,應避開非類固醇止痛藥物治療,若要服用中草藥或科學中藥,也需由中醫師專業評估與建議,嚴謹把關用藥安全,量身打造個人化用藥治療。(編輯:卞金峰)1120314
諾和諾德追隨禮來 美國胰島素售價最多砍75%
2023/3/14 (中央社紐約14日綜合外電報導)丹麥藥廠諾和諾德今天表示,旗下數款胰島素產品在美國定價最多將調降75%。這是繼美商禮來月初大砍胰島素價格後,又一國際大藥廠在外界壓力下調降美國糖尿病治療藥物售價。 諾和諾德(Novo Nordisk)在美國與世界各地是數一數二的胰島素供應大廠。「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諾和諾德今天表示自明年1月起,旗下胰島素產品NovoLog在美國定價將調降75%,另兩款胰島素Novolin與Levemir也將減價65%。 此外,諾和諾德也打算將旗下無品牌胰島素產品在美國的定價調降,以符合相對應品牌產品下調後的價格。 諾和諾德高級副總裁艾柏斯(Steve Albers)表示:「諾和諾德持續致力於確保與糖尿病共存患者負擔得起我們的胰島素,這是我們認真看待的一份責任。」 許多有保險的美國民眾,可能不會見到他們支付的胰島素藥價有相對應調降,因為他們支付的是每月定額的共付額(copay)。但沒有保險或採取高自付額方案的民眾,則可享受減價後的藥費大降。 美國大藥廠禮來(Eli Lilly)本月1日才宣布,自今年第4季開始,旗下最普遍的處方胰島素產品將最多降價70%;此外還宣布一系列控制價格措施,包括有保險病患每月自付額上限訂在35美元的適用範圍擴大。 禮來宣布降價消息當天,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發表聲明讚揚,並表示「胰島素生產成本不到10美元,美國民眾有時卻被迫花超過300美元買藥。這完全不對」。他還呼籲其他廠商效法,以解決藥品價格飆漲的問題。 禮來、諾和諾德與法國藥廠賽諾菲(Sanofi)等全球頂尖胰島素銷售商,在2010年代將自家胰島素產品價格顯著調漲。但這些藥廠曾表示,漲價並未讓它們大賺,因為它們也須要付給美國藥物福利管理方較大份額的回扣。(譯者:張正芊/核稿:徐崇哲)1120314
睡眠呼吸中止症纏身 台灣逾40歲每5人有1人睡不飽
2023/3/16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沈佩瑤台北16日電)據國內最新調查發現,台灣40歲以上民眾之中,每5人就有1人有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常見的睡不飽症狀;近2成逾40歲台灣男性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中高風險,是女性的9倍。 睡不好是百病之源,若睡眠中伴隨嚴重打鼾,恐怕已成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高風險一族。台灣睡眠醫學學會針對全台22個縣市512名年滿40歲至65歲民眾,在今年2月23日至26日進行電話訪問,調查發現,每5人就有1名男性,有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常見的打鼾症狀。 這次調查也顯示,幾乎每5人就有1名40歲以上民眾,有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常見的睡不飽症狀,甚至有高達1成5的40歲以上民眾,有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常見的肥胖症狀。睡眠呼吸中止症所引發間歇性缺氧經常導致慢性發炎體質,若不盡早治療,將可能造成更多共病危機。 林口長庚醫院睡眠中心主任莊立邦在今天下午記者會中指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是睡眠時因呼吸道肌肉放鬆、垂落,或是因頸部重量或結構問題,導致呼吸道狹窄,打鼾就是最常見的警訊。 近2成40歲以上台灣男性,就有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中高風險,是女性的9倍。莊立邦提醒,中度至重度患者身體與癌症、大腦退化等疾病相關的發炎指數較一般人高出2至3倍,間歇性缺氧造成的血氧飽和度降低更會造成不可逆的大腦與心臟功能受損。 莊立邦說,重度患者的糖尿病發生率較一般人高6倍,總癌症死亡率也是正常人8倍,就算是中度以下患者糖尿病發生率仍較一般人高2倍。研究發現,持續使用正壓呼吸器治療,能明顯降低死亡風險,若有打呼聲吵到門外能聽見、肥胖,或是睡不飽、醒來還想睡覺問題,應儘速就醫,趁早治療。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訂閱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李信謙說,隨著民眾對呼吸中止症越來越認識,近年到門診診斷的患者增加,但有意願持續接受治療的觀念仍待加強,好比近視需要戴眼鏡輔助,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正壓呼吸器也是一種輔助,必須持續性使用。 李信謙說,民眾不願意接受正壓呼吸器治療的原因,不外乎就是認為使用不方便,但近年正壓呼吸器已逐漸改善龐大體積;再者是費用問題,因正壓呼吸器尚未納入健保給付,民眾只能自費,「就當作買一台iPhone」,這筆投資不僅是提升健康,也能解決枕邊人睡眠品質。(編輯:張雅淨)112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