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自然的好消息…法媒為世界地球日帶來樂觀提醒

0
117

2024/4/24

(中央社記者李若韻巴黎23日專電)法國雜誌「這我有興趣」4月號,刊出「關於法國自然的30個好消息」的報導長文,以樂觀的態度,就生態系統復甦、城市綠化、野生動植物相,整理近十年來法國境內的自然變化,呈現人與自然在世界地球日的省思。

2024年的世界地球日正值週一上班日,在巴黎所舉辦的活動不多,多推移至本週末才共襄盛舉。世界地球日組織的法國與加拿大分會在官方網站呼籲:「不僅在4月22日,而是每一天,以行動代替慶祝」。

網站羅列2024年以世界地球日為名的各種資訊供民眾查詢,一年之中在法國與在加拿大都有機會參與。其中,包含法國綜合新知雜誌「這我有興趣」(Ça M’intéresse)的報導:「關於法國自然的30個好消息」,系列報導長達12頁,由3位自然與歷史記者、旅遊記者、科學記者聯合報導。

例如環保妙計:一位住在南法近馬賽市的美髮師,認為頭髮纖維的親脂性可以清理海裡油污,於是成立協會以此為號召,向上千家髮廊回收毛髮並製作成一顆顆的「吸收浮球(Capisorb)」。

報導解釋:「每顆吸收浮球約含800克的毛髮,約可吸收5公升的水中碳氫化合物,自去年開始,吸收浮球已進駐在馬賽舊港附近的加油站,形成保護屏障,今年預計將擴及服務至30個海港。」

例如全民綠化:位在法國西部,靠近萊茵河的史特拉斯堡市,自2017年成立「發芽了!(ça pousse)」網路平台,鼓勵居民提案,只要你有想法,在特定的公共區域中,便能挖開柏油路面,開啟園藝志業!

例如設定保育區:以遠離法國本島,位在太平洋的海外省新喀里克多尼島為例,當地政府為了維護珊瑚礁生態,自2023年起成立保護區,全區禁止捕魚並規劃研究區域,大翅鯨、黑腹軍艦鳥、綠蠵龜的重要繁殖地因此得到保障。

與此同時,一些曾經幾近滅絕的動物如河狸,過去因為皮草需求被大量獵殺後,自2017年起,悄悄的在法國中部克羅茲河(La Creuse)現身。庇里牛斯山的棕熊在1992年的保育法律生效後,數量從2013年的20隻進展到2023年的76隻。

然而,也有一些未預期的動物進入城市,巴黎市著名的拉雪茲神父墓園(Père-Lachaise),自3年前便發現4隻小狐狸在墓園中玩耍,去年更有8隻小狐狸誕生。報導中註明:「在民眾與相關協會的討論下,巴黎市政府決定不將狐狸驅離,至此,狐狸以捕食鼠類(與翻找垃圾桶)在巴黎得以繁衍生息」。

在眾多有趣的好消息中,這些系列報導也不忘提醒仍存在的生態議題。

例如強勢外來種紅領綠鸚鵡(perruches à collier)在法國已高達1萬隻,成功入侵巴黎、南特、里爾、波爾多和里昂等大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系列報導提醒兩次須避免過往人工種植單一樹林的風險。

以2020年所發生的皮格納達森林(Pignada)大火為例,位於法國西南部沿海的巴斯克地區,在90公頃的純松樹林受到重創後,法國國家林業局(L’Office national des forêts)以較耐火的櫟樹為主、輔以槐樹、與能抵抗病蟲害的白樺樹,進行人工混合種植。報導強調,仍需靜待觀察這片新森林在未來是否能抵禦火災、蟲害、與氣候變化。

另一例是為降溫考量的人工種植混合林。因近年法國受到熱浪襲擊,南法土魯斯市在去年夏天創下攝氏42.4度高溫,卡卡頌市更高達43.2度,各界便興起大量種樹的野心大夢,如巴黎17萬棵、里昂30萬棵、波爾多甚至100萬棵。樹種選擇則有栗樹、椴樹、梧桐樹。

報導特別引用法國森林生態學者Annabel Porté的一段話,作為此好消息的結尾。學者說:「我們太執著於數量了!但真正要研究的是如何種植他們,因為過度密集的種植,反而會造成樹種之間的過度競爭,進而死亡。」(編輯:韋樞)1140124

Related Posts
台北翡翠水庫40種蜻蜓棲息 保育類無霸勾蜓也現蹤

2023/9/18 台北翡翠水庫管理局18日指出,全台蜻蜓種類達161種,翡翠水庫調查記錄到的有40種,占全台蜻蜓種類約1/4,其中「無霸勾蜓」(圖)為體型最大者,同時也是台灣唯一稀有保育類蜻蜓,特別偏好棲息山區潔淨的溪流水域環境。(台北翡翠水庫管理局提供)中央社記者黃麗芸傳真 112年9月18日 (中央社記者黃麗芸台北18日電)蜻蜓為水域環境水質好壞的生物指標,台北翡翠水庫管理局長林裕益今天指出,全台蜻蜓種類達161種,翡翠水庫就有40種、約占1/4,還可見大體型的稀有保育類「無霸勾蜓」。 翡管局今天透過新聞稿表示,翡翠水庫啟用營運迄今已37年之久,為保育水庫生態環境,長期聘請專家學者調查研究水庫工程環境的生態棲息變化情形。 林裕益指出,翡翠水庫過去曾針對庫區內的哺乳類、鳥類、兩棲爬蟲、蝴蝶、螢火蟲和蜻蜓等物種,調查研究其生態環境。其中,最高度依賴水質潔淨程度的是蜻蜓,其種類數量也是佐證水庫周邊水域環境優劣的指標。 根據學者調查資料顯示,全台分布蜻蜓的種類約161種,翡翠水庫調查記錄到的有40種,占全台蜻蜓種類約1/4,可見水庫水域環境吸引多樣蜻蜓棲息。 翡管局經營管理科長梁逸帆補充說明,翡翠水庫眾多蜻蜓種類中,就屬「無霸勾蜓」為體型最大者,同時也是台灣唯一稀有保育類蜻蜓,特別偏好棲息山區潔淨的溪流水域環境。 同時,「無霸勾蜓」雄蟲會來回飛行巡守棲息領域;有別於其他蜻蜓的採水面點水,或停棲在水邊植物的枝葉枯木,或泥地產卵等現象。 梁逸帆提到,水庫還有極其珍貴的「樹穴蜻蜓」,為全台唯一棲息森林環境的蜻蜓,過去曾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為瀕臨滅絕的物種,「樹穴蜻蜓」產卵於森林積水樹洞內,在翡翠水庫辦公區及大壩附近常可發現其蹤跡。 翡管局技正高儷瑛解釋說,「蜻蜓目」昆蟲可分為蜻蜓、豆娘2大族群,生命史歷經卵、稚蟲、成蟲3個階段,稚蟲階段多棲息於淡水中,捕食小型水生昆蟲、蝌蚪或小魚維生,可維持水庫水域的生態平衡,羽化成蜻蜓或豆娘後,則以捕食蚊蚋、蠅、蜂、蝶、蛾等昆蟲為主。 翡管局表示,水庫的生態保育為水資源保護好壞的重要指標,現在全球氣候變遷劇烈,更須加以重視,且有利水庫管理技術的提升,未來將不斷強化各項生態保育工作,營造優質永續水庫。(編輯:李錫璋)1120918 「樹穴蜻蜓」為全台唯一棲息於森林中的蜻蜓。(圖取自台北翡翠水庫管理局網頁feitsui.gov.taipei) 「短腹幽蟌」(雄蟲)為台灣特有種蜻蜓。(圖取自台北翡翠水庫管理局網頁feitsui.gov.taipei) 「朱黛晏蜓」產卵於枯木。(圖取自台北翡翠水庫管理局網頁feitsui.gov.taipei)

報告:人為氣候變遷加速 北極2023夏季歷來最暖

2023/12/13 (中央社華盛頓12日綜合外電報導)根據美國官方今天公布的報告,北極地區在2023年迎來紀錄史上最溫暖的夏季,這是人為氣候變遷加速的結果;氣候變遷正在將生態系統和賴以生存的人類推向未知境地。 法新社報導,今年7月至9月的夏季地表平均氣溫為攝氏6.4度,這是自1900年有紀錄來的最高氣溫。 北極變暖的速度大約是地球其他地區的4倍,這主要是由於海冰流失的惡性循環造成的,稱為「北極放大」(Arctic Amplification)現象。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署長史賓拉德(Rick Spinrad)聲明指出:「今年報告傳遞最重要的訊息是,現在是採取行動的時候了。身為一個國家與全球社會的一員,我們必須大幅降低導致氣候變遷的溫室氣體排放。」 根據報告,夏季平均氣溫每10年上升攝氏0.17度。總體而言,這是北極第6個最熱的年份,氣溫為攝氏零下7度。 NOAA「北極年度報告」(Arctic Report Card)由13個國家的82名專家作者共同合作,現已進入第18年。 今年報告的觀察強調暖化趨勢線持續延續,包括海洋與氣溫變暖、積雪減少、海冰縮小,以及格陵蘭島冰層(Greenland Ice Sheet)繼續融化。 而這一年也帶來了具有氣候變遷「明顯特徵」的重大衝擊事件。 Read more

Tequila 和 Mezcal的原料:龍舌蘭(Agave)植物正在消失成話題

華盛頓郵報2024 年 1 月 23 日報導說,用於製作梅斯卡爾(Mezcal)最好的龍舌蘭(Agave)植物——正在消失。 報導指出,隨著全球對梅斯卡爾的需求不斷增長,野生龍舌蘭植物開始大量減少,一些物種甚至已經瀕臨滅絕。龍舌蘭成熟通常需要 25 到 30 年,而且許多物種只生長在墨西哥瓦哈卡(Oaxaca)州的偏遠地區,這使得它們尤其容易受到過度採伐的影響。 研究人員已經開始注意到這一趨勢,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的研究人員去年發現,至少有八種用於生產梅斯卡爾的野生龍舌蘭植物,包括 tepeztate,正在減少。研究人員 Ignacio Torres-Garcia 寫道:“主要威脅是不斷增長的需求,龍舌蘭熱潮建立在野生龍舌蘭的基礎上,未能以允許再生方式保護這些植物種群。” 報導還探討了應對這一挑戰的潛在解決方案,例如使用可持續農業技術種植龍舌蘭,以及支持旨在保護瀕危物種的組織。一些梅斯卡爾生產商也開始採取措施,例如使用經過認證的可持續龍舌蘭,並與當地社區合作保護野生植物。 龍舌蘭植物的消失不僅對梅斯卡爾行業構成威脅,而且還對瓦哈卡州的生態系統產生影響。龍舌蘭為許多動物提供食物和棲息地,它們的消失可能會對整個地區的生物多樣性產生負面影響。 華盛頓郵報的這篇文章不僅突出了一個環境問題,也突出了保護傳統和文化的重要性。梅斯卡爾是一種與瓦哈卡州文化密切相關的飲料,龍舌蘭植物的消失可能會對該地區的生活方式產生深遠的影響。 龍舌蘭(Agave)是天門冬科(Asparagaceae)龍舌蘭亞科(Agavoideae)下的一個屬,約有150 Read more

越南河內空污世界第一 全城霧茫茫外送員叫苦[影]

2024/3/4 https://youtu.be/D5U5r9N9T60 (中央社記者陳家倫河內4日專電)越南首都河內市3日再度登上全球空污最嚴重城市,這波污染預計長達1週。每天在戶外騎車8至10小時的外送員深怕染上鼻竇炎,不僅口罩不離身,還得經常沖洗鼻子和眼睛。 河內市自去年11月入秋之後,空氣品質指標(AQI)經常超過150、觸及「不健康」的狀態,甚至衝破200達到「非常不健康」程度。每次空污壓境,醫院就會出現大量咳嗽和呼吸困難的患者,求診人數最高曾因此多出50%。 根據全球城市空氣品質監測網站Air Visual,河內市3日出現最新一波空污,當晚7時22分AQI達163,再度成為全球空氣污染最嚴重城市,4日上午9時AQI升至180,全市籠罩在一片灰中。 越南首都河內市3日下午開始新一波空氣污染,全球城市空氣品質監測網站Air Visual預測,這波污染至少持續到10日。圖攝於3日下午3時30分,空氣品質指標(AQI)達「不健康」程度。中央社記者陳家倫河內攝 113年3月4日 越南首都河內市3日下午開始新一波空氣污染。記者4日中午12時於同一地點拍攝,景色比3日下午更迷濛。全球城市空氣品質監測網站Air Visual預測這波空污至少將持續1週。中央社記者陳家倫河內攝 113年3月4日 吳東南(Ngo Dong Nam)擔任外送員一年多,每天平均在外騎機車8至10小時,時時刻刻都戴著口罩確保身體健康。長時間曝露在空污中,他的口罩2、3個小時就會髒掉,每天平均得換3、4個口罩,以免遭客人投訴。 他受訪時表示,工作久了,眼睛和鼻子陸續出問題,常常要用藥水沖洗眼睛和使用滴鼻劑,「身體健康才能賺錢」。醫生曾叮囑他,要是不保養,很有可能會引發鼻竇炎,視力也會受影響。 來自台北的陳姓旅客3日中午11時15分降落在河內內排國際機場時,以手機俯拍窗外風景,只見河內市被一層厚重的灰霧罩住。(陳姓旅客提供)中央社記者陳家倫河內傳真 113年3月4日 外送員月收入約落在800萬至1000萬越南盾(約新台幣1萬250元至1萬2813元)不等,添購空污防護用品不僅增加開銷,長時間配戴口罩也很不舒服。吳東南只要騎到人少或空氣較乾淨的地方,就立刻將口罩摘掉。 在河內市工作10年的阮如玉(Nguyen Read more

Related Posts
台北翡翠水庫40種蜻蜓棲息 保育類無霸勾蜓也現蹤

2023/9/18 台北翡翠水庫管理局18日指出,全台蜻蜓種類達161種,翡翠水庫調查記錄到的有40種,占全台蜻蜓種類約1/4,其中「無霸勾蜓」(圖)為體型最大者,同時也是台灣唯一稀有保育類蜻蜓,特別偏好棲息山區潔淨的溪流水域環境。(台北翡翠水庫管理局提供)中央社記者黃麗芸傳真 112年9月18日 (中央社記者黃麗芸台北18日電)蜻蜓為水域環境水質好壞的生物指標,台北翡翠水庫管理局長林裕益今天指出,全台蜻蜓種類達161種,翡翠水庫就有40種、約占1/4,還可見大體型的稀有保育類「無霸勾蜓」。 翡管局今天透過新聞稿表示,翡翠水庫啟用營運迄今已37年之久,為保育水庫生態環境,長期聘請專家學者調查研究水庫工程環境的生態棲息變化情形。 林裕益指出,翡翠水庫過去曾針對庫區內的哺乳類、鳥類、兩棲爬蟲、蝴蝶、螢火蟲和蜻蜓等物種,調查研究其生態環境。其中,最高度依賴水質潔淨程度的是蜻蜓,其種類數量也是佐證水庫周邊水域環境優劣的指標。 根據學者調查資料顯示,全台分布蜻蜓的種類約161種,翡翠水庫調查記錄到的有40種,占全台蜻蜓種類約1/4,可見水庫水域環境吸引多樣蜻蜓棲息。 翡管局經營管理科長梁逸帆補充說明,翡翠水庫眾多蜻蜓種類中,就屬「無霸勾蜓」為體型最大者,同時也是台灣唯一稀有保育類蜻蜓,特別偏好棲息山區潔淨的溪流水域環境。 同時,「無霸勾蜓」雄蟲會來回飛行巡守棲息領域;有別於其他蜻蜓的採水面點水,或停棲在水邊植物的枝葉枯木,或泥地產卵等現象。 梁逸帆提到,水庫還有極其珍貴的「樹穴蜻蜓」,為全台唯一棲息森林環境的蜻蜓,過去曾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為瀕臨滅絕的物種,「樹穴蜻蜓」產卵於森林積水樹洞內,在翡翠水庫辦公區及大壩附近常可發現其蹤跡。 翡管局技正高儷瑛解釋說,「蜻蜓目」昆蟲可分為蜻蜓、豆娘2大族群,生命史歷經卵、稚蟲、成蟲3個階段,稚蟲階段多棲息於淡水中,捕食小型水生昆蟲、蝌蚪或小魚維生,可維持水庫水域的生態平衡,羽化成蜻蜓或豆娘後,則以捕食蚊蚋、蠅、蜂、蝶、蛾等昆蟲為主。 翡管局表示,水庫的生態保育為水資源保護好壞的重要指標,現在全球氣候變遷劇烈,更須加以重視,且有利水庫管理技術的提升,未來將不斷強化各項生態保育工作,營造優質永續水庫。(編輯:李錫璋)1120918 「樹穴蜻蜓」為全台唯一棲息於森林中的蜻蜓。(圖取自台北翡翠水庫管理局網頁feitsui.gov.taipei) 「短腹幽蟌」(雄蟲)為台灣特有種蜻蜓。(圖取自台北翡翠水庫管理局網頁feitsui.gov.taipei) 「朱黛晏蜓」產卵於枯木。(圖取自台北翡翠水庫管理局網頁feitsui.gov.taipei)

報告:人為氣候變遷加速 北極2023夏季歷來最暖

2023/12/13 (中央社華盛頓12日綜合外電報導)根據美國官方今天公布的報告,北極地區在2023年迎來紀錄史上最溫暖的夏季,這是人為氣候變遷加速的結果;氣候變遷正在將生態系統和賴以生存的人類推向未知境地。 法新社報導,今年7月至9月的夏季地表平均氣溫為攝氏6.4度,這是自1900年有紀錄來的最高氣溫。 北極變暖的速度大約是地球其他地區的4倍,這主要是由於海冰流失的惡性循環造成的,稱為「北極放大」(Arctic Amplification)現象。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署長史賓拉德(Rick Spinrad)聲明指出:「今年報告傳遞最重要的訊息是,現在是採取行動的時候了。身為一個國家與全球社會的一員,我們必須大幅降低導致氣候變遷的溫室氣體排放。」 根據報告,夏季平均氣溫每10年上升攝氏0.17度。總體而言,這是北極第6個最熱的年份,氣溫為攝氏零下7度。 NOAA「北極年度報告」(Arctic Report Card)由13個國家的82名專家作者共同合作,現已進入第18年。 今年報告的觀察強調暖化趨勢線持續延續,包括海洋與氣溫變暖、積雪減少、海冰縮小,以及格陵蘭島冰層(Greenland Ice Sheet)繼續融化。 而這一年也帶來了具有氣候變遷「明顯特徵」的重大衝擊事件。 Read more

Tequila 和 Mezcal的原料:龍舌蘭(Agave)植物正在消失成話題

華盛頓郵報2024 年 1 月 23 日報導說,用於製作梅斯卡爾(Mezcal)最好的龍舌蘭(Agave)植物——正在消失。 報導指出,隨著全球對梅斯卡爾的需求不斷增長,野生龍舌蘭植物開始大量減少,一些物種甚至已經瀕臨滅絕。龍舌蘭成熟通常需要 25 到 30 年,而且許多物種只生長在墨西哥瓦哈卡(Oaxaca)州的偏遠地區,這使得它們尤其容易受到過度採伐的影響。 研究人員已經開始注意到這一趨勢,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的研究人員去年發現,至少有八種用於生產梅斯卡爾的野生龍舌蘭植物,包括 tepeztate,正在減少。研究人員 Ignacio Torres-Garcia 寫道:“主要威脅是不斷增長的需求,龍舌蘭熱潮建立在野生龍舌蘭的基礎上,未能以允許再生方式保護這些植物種群。” 報導還探討了應對這一挑戰的潛在解決方案,例如使用可持續農業技術種植龍舌蘭,以及支持旨在保護瀕危物種的組織。一些梅斯卡爾生產商也開始採取措施,例如使用經過認證的可持續龍舌蘭,並與當地社區合作保護野生植物。 龍舌蘭植物的消失不僅對梅斯卡爾行業構成威脅,而且還對瓦哈卡州的生態系統產生影響。龍舌蘭為許多動物提供食物和棲息地,它們的消失可能會對整個地區的生物多樣性產生負面影響。 華盛頓郵報的這篇文章不僅突出了一個環境問題,也突出了保護傳統和文化的重要性。梅斯卡爾是一種與瓦哈卡州文化密切相關的飲料,龍舌蘭植物的消失可能會對該地區的生活方式產生深遠的影響。 龍舌蘭(Agave)是天門冬科(Asparagaceae)龍舌蘭亞科(Agavoideae)下的一個屬,約有150 Read more

越南河內空污世界第一 全城霧茫茫外送員叫苦[影]

2024/3/4 https://youtu.be/D5U5r9N9T60 (中央社記者陳家倫河內4日專電)越南首都河內市3日再度登上全球空污最嚴重城市,這波污染預計長達1週。每天在戶外騎車8至10小時的外送員深怕染上鼻竇炎,不僅口罩不離身,還得經常沖洗鼻子和眼睛。 河內市自去年11月入秋之後,空氣品質指標(AQI)經常超過150、觸及「不健康」的狀態,甚至衝破200達到「非常不健康」程度。每次空污壓境,醫院就會出現大量咳嗽和呼吸困難的患者,求診人數最高曾因此多出50%。 根據全球城市空氣品質監測網站Air Visual,河內市3日出現最新一波空污,當晚7時22分AQI達163,再度成為全球空氣污染最嚴重城市,4日上午9時AQI升至180,全市籠罩在一片灰中。 越南首都河內市3日下午開始新一波空氣污染,全球城市空氣品質監測網站Air Visual預測,這波污染至少持續到10日。圖攝於3日下午3時30分,空氣品質指標(AQI)達「不健康」程度。中央社記者陳家倫河內攝 113年3月4日 越南首都河內市3日下午開始新一波空氣污染。記者4日中午12時於同一地點拍攝,景色比3日下午更迷濛。全球城市空氣品質監測網站Air Visual預測這波空污至少將持續1週。中央社記者陳家倫河內攝 113年3月4日 吳東南(Ngo Dong Nam)擔任外送員一年多,每天平均在外騎機車8至10小時,時時刻刻都戴著口罩確保身體健康。長時間曝露在空污中,他的口罩2、3個小時就會髒掉,每天平均得換3、4個口罩,以免遭客人投訴。 他受訪時表示,工作久了,眼睛和鼻子陸續出問題,常常要用藥水沖洗眼睛和使用滴鼻劑,「身體健康才能賺錢」。醫生曾叮囑他,要是不保養,很有可能會引發鼻竇炎,視力也會受影響。 來自台北的陳姓旅客3日中午11時15分降落在河內內排國際機場時,以手機俯拍窗外風景,只見河內市被一層厚重的灰霧罩住。(陳姓旅客提供)中央社記者陳家倫河內傳真 113年3月4日 外送員月收入約落在800萬至1000萬越南盾(約新台幣1萬250元至1萬2813元)不等,添購空污防護用品不僅增加開銷,長時間配戴口罩也很不舒服。吳東南只要騎到人少或空氣較乾淨的地方,就立刻將口罩摘掉。 在河內市工作10年的阮如玉(Nguyen Read more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