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17
2024台北國際書展20日登場,今年主題國荷蘭將以「1624」、「多樣性和包容性」、「荷蘭設計和永續發展」等主題,呈現荷蘭的出版樣貌及文化軟實力。圖為荷蘭主題國館空間示意圖。(台北國際書展/MVRDV提供)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傳真 113年2月17日(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台北17日電)2024台北國際書展將於週二(20日)登場,屆時將有多名重量級作家及國內外出版人齊聚,包括日本童書名家宮西達也、五味太郎,及安徒生大獎得主蘇西.李等人來台。
台北書展基金會執行長王秀銀表示,今年不約而同有許多重要的童書及橋梁書作者來台,如陪伴許多家長及孩子們一起長大的日本繪本名家宮西達也、五味太郎等人,他們雖非首次來到台北國際書展與讀者見面,但也很久沒來台灣,這次顯得格外慎重。
宮西達也將參加「霸王龍20週年」及「再見了,很好吃!」新書發表會;五味太郎則在23、24日分別舉行「五味太郎眼中的世界」、「跟著五味太郎的奇想一起遨遊」等兩場座談會。
韓國首名獲得國際安徒生獎的作家蘇西.李(Suzy Lee)也將來台與台灣讀者見面,並以「邊界三部曲如何跨越現實和幻想?」為題分享她的創作祕密。
在國內擁有高人氣、深受國中、小學童歡迎的「X尋寶探險隊」漫畫,作者及策畫者李國權將從馬來西亞來台舉行簽書會及新書分享會。李國權去年特別為「X尋寶探險隊」策畫台灣專篇,這次又特別推出「台灣番外篇」,對台灣書迷特別愛護。
去年「獵魔士」作者、波蘭作家安傑.薩普科夫斯基(Andrzej Sapkowski)來台掀起奇幻旋風,今年則有荷蘭超人氣科幻作家、雨果獎得主湯瑪斯.歐德.赫維特(Thomas Olde Heuvelt),以及韓國暖科幻代表作家千先蘭來台和書迷見面。
台北國際書展已成為世界認識台灣的重要窗口,近年更因文化部大力推動台灣文學作品外譯計畫,加上書展版權交易會、文策院版權買家團以及國家圖書館的交流活動,外國友人可以很快認識台灣作品。圖為台北書展大獎入圍作品。(台北書展基金會提供)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傳真 113年2月17日特別的是,今年將有兩名重量級作家、知名歷史學來台,包括「人民三部曲」聞名的荷蘭籍歷史學家馮客(Frank Dikotter),將帶來新作「毛澤東之後的中國:一個強國崛起的真相」;另一人則是以書寫毛、鄧、蔣等近代中國歷史人物聞名的俄裔歷史學家潘佐夫(Alexander V. Pantsov)。
不只如此,國內多個重要作家也將現身台北國際書展,包括國寶級作家黃春明、白先勇、龍應台、朱天心都將舉行講座,吳明益將有兩場講座,一場是他個人在2023針對百家獨立書店的10種觀察,一場是與作家拉德娜.法比亞斯(Radna Fabias)以「傷痕與新生:直視荷蘭殖民歷史,以及後殖民時代的挑戰」對談。
此外,部分名人出書也為書展帶來一縷政治味,如前總統陳水扁的「陳水扁總統訪談錄」將在書展期間舉辦新書發表會,並與陳唐山、顏慶章等人對談;「李登輝和他的時代」發表會則有李安妮、林佳龍、賴怡忠、薛化元出席。財經趨勢專家謝金河也將在書展舉辦「2024美中台國際經濟趨勢大解析」座談會。(編輯:龍柏安)1130217
書展主題國荷蘭 穿越400年與台灣及世界對話
2024/2/17 11:02(2/17 12:39 更新)
2024台北國際書展20日登場,今年主題國荷蘭將以「1624」、「多樣性和包容性」、「荷蘭設計和永續發展」等主題,呈現荷蘭的出版樣貌及文化軟實力。圖為荷蘭主題國館空間示意圖。(台北國際書展/MVRDV提供)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傳真 113年2月17日(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台北17日電)2024台北國際書展將於下週二(20日)登場,今年主題國為荷蘭,將以「1624」、「多樣性和包容性」、「荷蘭設計和永續發展」等主題,呈現荷蘭的出版樣貌及文化軟實力。
今年剛好是荷蘭與台灣接觸400年,荷蘭在台辦事處將2024年定位為「台荷創新與文化交流年」,將和台灣讀者分享荷蘭的重要價值。
荷蘭館特別規畫過去、現在、未來3館,多方面呈現台荷共同歷史,除了以文物、歷史檔案、複製品與模型來回溯1624年雙方互動情形,逐漸發展成在貿易、文化交流上的強韌連結;同時規劃原住民、性別、移民、LGBTQI+群體等議題活動,呈現荷蘭對言論自由等價值的推崇。
重要作家方面,雨果獎得主、16歲就出版第一本小說的帥哥作家湯瑪斯.歐德.赫維特(Thomas Olde Heuvelt)將來台,他的恐怖小說「歡迎來到黑泉鎮」已在25個國家出版,改編影集目前正由華納影業籌拍。
光在荷蘭就擁有35萬冊驚人銷量的作家、評論家伊爾賈.倫納德.菲輔(Ilja Leonard Pfeijffer)也將來台與讀者面對面。
此外包括童書作者彼彼.迪蒙達克(Bibi Dumon Tak)等人也將訪台;深受小朋友喜愛的米飛兔、Dikkie Dik都將亮相在荷蘭館亮相。
除荷蘭館外,台北書展國際展區也相當熱鬧,「泰國館」以「無界」為年度展覽主題,帶領讀者展開超越文化框架的文學之旅,並將於書展期間舉辦泰國原創故事改編影視提案大會暨商機媒合會,促進台泰出版交流。
「德國館」將展出逝世100週年的小說家法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作品和中文譯本,並展示近期於台灣出版的德國新書,舉辦「趣味德語課」入門課程,邀請台灣民眾體驗最新的學習教材。
「法國館」則聚焦圖像,2月24日晚間舉辦「多元繪畫音樂會」,集結台、比、法漫畫家,進行繪畫與音樂演奏活動;「比利時」館也展出圖像為主的出版品。同時邀請比利時插畫家於書展期間舉辦講座,和台灣創作者與讀者深入交流。(編輯:龍柏安)1130217
Related Posts
村上春樹睽違6年出長篇小說新作 日本書迷排隊搶購
2023/4/13 (中央社東京13日綜合外電報導)在全球享有盛譽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今天推出睽違6年的長篇小說新作,數十位興奮的書迷凌晨早已在東京一間書店外排隊,以等待新書開賣。 法新社報導,位於東京新宿區的紀伊國屋書店已在入口處的桌子上堆滿新書「城市及其不確定的牆」(暫譯)。這本小說目前只有日文版。 一位39歲的書迷告訴法新社:「我想要一回到家就開始讀。雖然想細細品味每個句子,但我大概會一口氣就讀完整本小說。」他非常崇拜村上春樹在超現實色彩作品中摻入流行文化的寫作風格。 村上春樹的上一部長篇小說「刺殺騎士團長」於2017年2月出版。 這位暢銷作家以細膩文字來描寫現代生活的荒謬和孤獨聞名,他的作品陸續被翻譯成大約50種語言。 新書開賣前,村上春樹在日本出版社「新潮社」發布的訊息中介紹,這本小說是他在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期間進行自我隔離時的創作。 這位74歲的作家曾以典型的神秘風格形容自己創作過程,他說「就好像一位『讀夢人』在圖書館內閱讀『舊夢』一樣」。 代表作有「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的村上春樹,是諾貝爾文學獎的入圍常客,平時過著隱居式的生活。(譯者:王嘉語/核稿:陳彥鈞)1120413 村上春樹(Haruki Murakami)是著名的日本小說家和文學翻譯家,出生於1949年1月12日。他是當代最為知名的作家之一,曾獲得多個文學獎項,包括日本文學大獎、弘兼憲史文學獎、柴田錬三郎賞等。他的作品通常涵蓋現代文學、奇幻文學、科幻小說、推理小說、短篇小說和非虛構作品。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挪威的森林》、《世界的終焉與冷酷仙境》、《1Q84》等。他的作品風格獨特,有著流暢的語言和意象豐富的描寫,並且常常探討人性和生命意義等深刻的哲學問題。村上春樹的作品被翻譯成多種語言,並且在世界各地都受到了廣泛的讀者喜愛。他的作品風靡全球,影響了許多當代作家,成為當代文學的重要代表之一。
吳明益新書「海風酒店」 以行動支持獨立出版、書店
2023/4/13 作家吳明益近期出版新書「海風酒店」,不但選擇和獨立出版社合作,更邀請獨立書店辦簽書會,以行動支持維持不易的小型出版商及通路。書封繪圖為吳明益本人的作品。(小小書房/小寫出版提供)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傳真 112年4月13日 (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台北13日電)出版業在群眾閱讀習慣改變及電商折扣戰壓迫下,愈來愈難生存,作家吳明益近期出版新書「海風酒店」,不但選擇和獨立出版社合作,更邀請獨立書店辦簽書會,以行動支持維持不易的小型出版商及通路。 根據小小書房所屬出版社「小寫出版」今天臉書發布訊息,吳明益將在今年夏天出版最新長篇小說「海風酒店」,去年底就決定交由「小寫出版」出版發行,並且由竹東地區的獨立書店「瓦當人文書屋」負責行銷活動的規劃與統籌。在實體活動面,則公開向外徵選有意加入的獨立書店。 小寫出版總編輯劉虹風透過訊息指出,「一間書店能做的事情,也許有限;但倘若島嶼書店群力,我們始終相信,它會成為彼此呼應的星群。至於讀者們,請一起期待與分享,我們很快相見」。 吳明益也特別為這次新書活動撰寫文章,他在文中表示,這波活動會有6場主要的長演講(而非新書發表),以及若干場「短演講」。長演講圍繞的議題,一是談他對長篇小說的認識,並自我分析創作一部長篇小說的開始、摸索、歧路以及未來性;二是自然科學在他虛構作品中扮演的角色,過去他一直沒有時間好好地去說這個議題。 「短演講」則會談他這幾年的另一個寫作意圖,談談他認為的「小說感」(the feeling of fiction),這是他寫作的摸索,也是摸索的告白。 吳明益在文中公開徵求想加入這波活動的書店,也誠懇表達萬一無法將報名的書店納入行程,「若您容許並認為對貴店有一絲幫助,我也會專程過去短時間停留並簽書,算是給我一個認識、了解您所在書店的機會」。 「海風酒店」描述位在島嶼東部「原住民與漢人、祖靈及上帝各自在不同時間移棲至此的小村落」,「一個女子牽著稚齡的女兒,站在『海風卡拉OK』的門口;而在村落的另一頭山腰,預備把山鑿出豎井,開採水泥的機具已經架好」。 文案寫道:「在這個兩大板塊、神話與人間、誕生與消亡交界的縱谷村落,因為命運而聚集於此的眾人一隻眼看著山,一隻眼看著海—他們的決定會是什麼呢?」 相關訊息可至「小小書房/小寫出版」或瓦當人文書屋查詢。(編輯:張銘坤)1120413
確診後記性變差?腦霧會變失智?牛津專家教你改善長新冠【書摘】
許多曾確診COVID-19的患者痊癒後仍深受腦霧、失眠等後遺症所苦。(示意圖/圖取自Unsplash圖庫) (中央社)長達3年的COVID-19疫情漸見緩和,許多染疫者仍為後遺症所苦。英國牛津長新冠門診醫療團隊根據第一線臨床經驗,撰寫全球第一本專業醫療自救手冊。常聽人掛在嘴邊的「腦霧」到底是怎麼回事?記性變差是腦霧嗎?無法集中注意力是腦霧嗎?會演變成失智嗎?要怎麼改善? 「從沒想過會同時頭痛、頭暈、失眠又焦慮;長新冠就像是一種詛咒,身體和大腦都不對勁;疲勞根本不足以形容我的感覺……」許多曾經確診COVID-19的患者,痊癒、檢測陰性後仍深受各種後遺症所苦,疲倦、嗅味覺喪失、失眠、呼吸困難、腦霧,一開始甚至連醫生都不相信這些患者的陳述,讓他們備感孤獨。 牛津第一家專門治療長冠症狀病患的專科診所(The Post-Covid Assesment Clinic, Oxford;或稱Oxford Long Covid Clinic)在2020年成立,依據兩年來的臨床經驗,集結各領域專家醫師共同撰寫《長新冠自救手冊》,針對疫後病患面臨的各種不適,提出可遵循的建議,幫助短期或長期面對長新冠症狀的病患應對自身與外界資訊的混亂。大塊文化邀請國內多位醫師審訂、譯介此書。為長新冠所苦,無法閱讀長篇文字的人可以只讀最切身的部分,一點一點慢慢調整。中央社取得授權與您分享部分篇章。 腦霧 腦霧是長新冠患者用來描述跟思考、記憶和注意力有關的症狀。許多患者形容他們常覺得頭昏腦頓或者心不在焉,記憶力有問題,說話時找不出的字眼,對於大聲的噪音或碰觸等感受又異常敏感。有些人無法集中注意力,連看書或看電視都很困難。在疫情期間很常見的頻繁且冗長的視訊會議,會讓他們大感吃不消。涉及大量複雜暗示、需要集中注意力的社交活動,一般人原本可以應付自如,現在卻會讓人疲憊不堪。 「腦霧一詞無法完整說明這種經驗。事實上,這代表著你根本無法正確思考。我從來沒想到,思考才是存在意義的核心!在狀況最糟的時候,我花了好幾分鐘卻連安全帶都繫不好。」 腦霧也跟長新冠以外的其他疾病,如肌纖維痛及肌痛性腦脊髓炎/慢性疲勞症候群(ME/CFS)有關聯。疲勞是這些疾病共通的症狀,而且會對我們的思考能力造成重大影響。許多人的腦霧和疲勞症狀是緊密相連的,因此也有些人把腦霧稱為「認知疲勞」。 你可能會擔心,腦霧是罹患失智症的徵兆之一。我們可以向你保證,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感染COVID-19病毒會引發失智症。利用認知功能測驗所進行的研究發現,雖然COVID-19患者的測驗分數略低,尤其是跟維持注意力有關的部分,但這些分數會日益改善。我們的經驗也是如此,患者的腦霧症狀通常會跟其他症狀一起慢慢好轉。 「我的記憶力差到讓我相信自己得了阿茲海默症。我的祖母罹患阿茲海默症多年,所以我知道情況可以變得多糟糕。在染疫之後,我會想不起要說的字眼、老是弄丟鑰匙,忘記我剛剛說過的話。這真的讓我嚇到了。」 腦霧會讓人無比沮喪且深感不安。不論是在家裡或是在職場裡,它會影響做事的能力以及信心。它可以影響你和自己以及身邊其他人的關係。 應對策略 ●許多長新冠患者表示,他們的腦霧症狀跟疲勞有密切關係。假如你的狀況也是這樣,調配生活步調與保存能量的部分可以幫助因應腦霧的問題。 Read more
台灣藝人朱芯儀堅強抗癌出書 鼓勵病友「不要放棄」
2023/6/10 抗癌成功的藝人朱芯儀近期發行散文「保留那個快樂的自己」分享心路歷程,10日舉辦新書分享會,為有相同經歷的病友加油打氣。(重版文化提供)中央社記者葉冠吟傳真 112年6月10日 (中央社記者葉冠吟台北10日電)歷經18次化療、宣告抗乳癌成功的藝人朱芯儀,近期發行散文「保留那個快樂的自己」分享心路歷程,今天舉辦新書分享會,想為有相同經歷的病友打氣,「希望大家不要放棄」。 朱芯儀今天回憶當時住院化療期間重感冒,咳出來的痰都是綠色的,「呼吸很困難,感冒症狀很嚴重,身體很痛一度以為自己呼吸不到空氣,在醫院住的那幾天妳會很絕望」。 化療副作用除了讓她掉髮嚴重,還有便秘問題,「我那時候打了2、3次藥,意志力就被打垮,因為有些人會腹瀉,但我是便秘,每天上廁所都擔心自己用力、馬桶都會是血,我那時候肚子就像是懷胎9個月一樣,躺下來都很難受」。 朱芯儀坦言身體也出現很多過去沒有的感受,「吃到的肉全部都是苦味,連我要夾髮夾、拿東西都會一直掉,因為手沒有感覺,連手腳關節都變黑,但經歷過6次化療後,我就覺得我一定能撐過去,後面的12次標靶治療就覺得比較好了,當時甚至連戴項鍊,手指甲就直接剝落」。 先前有媒體報導,身兼經紀人的老公衛斯理因照顧她,壓力大到恐慌症發作,朱芯儀回憶:「其實夫妻就是一體的,有時候有些狀況,即使我們不懂,也可以給足夠的空間喘息,就是告訴彼此我們都在」,她說傾聽很重要,讓對方能把自己想說的話說出來。 朱芯儀特別強調,遇到病痛要接受正規治療:「生病和癌症會讓人絕望,身邊有家人發生這樣的狀況,真的很痛苦,但一定要相信正規治療,那些偏方都是輔助治療,但它沒有數據」;並透露醫生告知她半年再追蹤一次即可,「醫生很委婉告訴我,要當自己是正常人過生活。」 至於醫生是否有叮囑不能吃的東西,朱芯儀笑說:「醫生跟我說不要吃虧!讓自己快快樂樂就好了!我還自購15本書給醫生,希望如果看到有病人很憂鬱、絕望的話,可以送給病人,我還有寫一些心情小語,每一本都不一樣。」(編輯:李亨山)1120610 藝人朱芯儀(左)抗癌期間,身兼經紀人的老公衛斯理(右)扮演重要角色,10日朱芯儀新書分享會上,衛斯理也驚喜現身,祝福老婆新書銷售長紅。(重版文化提供)中央社記者葉冠吟傳真 112年6月10日
Related Posts
村上春樹睽違6年出長篇小說新作 日本書迷排隊搶購
2023/4/13 (中央社東京13日綜合外電報導)在全球享有盛譽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今天推出睽違6年的長篇小說新作,數十位興奮的書迷凌晨早已在東京一間書店外排隊,以等待新書開賣。 法新社報導,位於東京新宿區的紀伊國屋書店已在入口處的桌子上堆滿新書「城市及其不確定的牆」(暫譯)。這本小說目前只有日文版。 一位39歲的書迷告訴法新社:「我想要一回到家就開始讀。雖然想細細品味每個句子,但我大概會一口氣就讀完整本小說。」他非常崇拜村上春樹在超現實色彩作品中摻入流行文化的寫作風格。 村上春樹的上一部長篇小說「刺殺騎士團長」於2017年2月出版。 這位暢銷作家以細膩文字來描寫現代生活的荒謬和孤獨聞名,他的作品陸續被翻譯成大約50種語言。 新書開賣前,村上春樹在日本出版社「新潮社」發布的訊息中介紹,這本小說是他在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期間進行自我隔離時的創作。 這位74歲的作家曾以典型的神秘風格形容自己創作過程,他說「就好像一位『讀夢人』在圖書館內閱讀『舊夢』一樣」。 代表作有「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的村上春樹,是諾貝爾文學獎的入圍常客,平時過著隱居式的生活。(譯者:王嘉語/核稿:陳彥鈞)1120413 村上春樹(Haruki Murakami)是著名的日本小說家和文學翻譯家,出生於1949年1月12日。他是當代最為知名的作家之一,曾獲得多個文學獎項,包括日本文學大獎、弘兼憲史文學獎、柴田錬三郎賞等。他的作品通常涵蓋現代文學、奇幻文學、科幻小說、推理小說、短篇小說和非虛構作品。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挪威的森林》、《世界的終焉與冷酷仙境》、《1Q84》等。他的作品風格獨特,有著流暢的語言和意象豐富的描寫,並且常常探討人性和生命意義等深刻的哲學問題。村上春樹的作品被翻譯成多種語言,並且在世界各地都受到了廣泛的讀者喜愛。他的作品風靡全球,影響了許多當代作家,成為當代文學的重要代表之一。
吳明益新書「海風酒店」 以行動支持獨立出版、書店
2023/4/13 作家吳明益近期出版新書「海風酒店」,不但選擇和獨立出版社合作,更邀請獨立書店辦簽書會,以行動支持維持不易的小型出版商及通路。書封繪圖為吳明益本人的作品。(小小書房/小寫出版提供)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傳真 112年4月13日 (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台北13日電)出版業在群眾閱讀習慣改變及電商折扣戰壓迫下,愈來愈難生存,作家吳明益近期出版新書「海風酒店」,不但選擇和獨立出版社合作,更邀請獨立書店辦簽書會,以行動支持維持不易的小型出版商及通路。 根據小小書房所屬出版社「小寫出版」今天臉書發布訊息,吳明益將在今年夏天出版最新長篇小說「海風酒店」,去年底就決定交由「小寫出版」出版發行,並且由竹東地區的獨立書店「瓦當人文書屋」負責行銷活動的規劃與統籌。在實體活動面,則公開向外徵選有意加入的獨立書店。 小寫出版總編輯劉虹風透過訊息指出,「一間書店能做的事情,也許有限;但倘若島嶼書店群力,我們始終相信,它會成為彼此呼應的星群。至於讀者們,請一起期待與分享,我們很快相見」。 吳明益也特別為這次新書活動撰寫文章,他在文中表示,這波活動會有6場主要的長演講(而非新書發表),以及若干場「短演講」。長演講圍繞的議題,一是談他對長篇小說的認識,並自我分析創作一部長篇小說的開始、摸索、歧路以及未來性;二是自然科學在他虛構作品中扮演的角色,過去他一直沒有時間好好地去說這個議題。 「短演講」則會談他這幾年的另一個寫作意圖,談談他認為的「小說感」(the feeling of fiction),這是他寫作的摸索,也是摸索的告白。 吳明益在文中公開徵求想加入這波活動的書店,也誠懇表達萬一無法將報名的書店納入行程,「若您容許並認為對貴店有一絲幫助,我也會專程過去短時間停留並簽書,算是給我一個認識、了解您所在書店的機會」。 「海風酒店」描述位在島嶼東部「原住民與漢人、祖靈及上帝各自在不同時間移棲至此的小村落」,「一個女子牽著稚齡的女兒,站在『海風卡拉OK』的門口;而在村落的另一頭山腰,預備把山鑿出豎井,開採水泥的機具已經架好」。 文案寫道:「在這個兩大板塊、神話與人間、誕生與消亡交界的縱谷村落,因為命運而聚集於此的眾人一隻眼看著山,一隻眼看著海—他們的決定會是什麼呢?」 相關訊息可至「小小書房/小寫出版」或瓦當人文書屋查詢。(編輯:張銘坤)1120413
確診後記性變差?腦霧會變失智?牛津專家教你改善長新冠【書摘】
許多曾確診COVID-19的患者痊癒後仍深受腦霧、失眠等後遺症所苦。(示意圖/圖取自Unsplash圖庫) (中央社)長達3年的COVID-19疫情漸見緩和,許多染疫者仍為後遺症所苦。英國牛津長新冠門診醫療團隊根據第一線臨床經驗,撰寫全球第一本專業醫療自救手冊。常聽人掛在嘴邊的「腦霧」到底是怎麼回事?記性變差是腦霧嗎?無法集中注意力是腦霧嗎?會演變成失智嗎?要怎麼改善? 「從沒想過會同時頭痛、頭暈、失眠又焦慮;長新冠就像是一種詛咒,身體和大腦都不對勁;疲勞根本不足以形容我的感覺……」許多曾經確診COVID-19的患者,痊癒、檢測陰性後仍深受各種後遺症所苦,疲倦、嗅味覺喪失、失眠、呼吸困難、腦霧,一開始甚至連醫生都不相信這些患者的陳述,讓他們備感孤獨。 牛津第一家專門治療長冠症狀病患的專科診所(The Post-Covid Assesment Clinic, Oxford;或稱Oxford Long Covid Clinic)在2020年成立,依據兩年來的臨床經驗,集結各領域專家醫師共同撰寫《長新冠自救手冊》,針對疫後病患面臨的各種不適,提出可遵循的建議,幫助短期或長期面對長新冠症狀的病患應對自身與外界資訊的混亂。大塊文化邀請國內多位醫師審訂、譯介此書。為長新冠所苦,無法閱讀長篇文字的人可以只讀最切身的部分,一點一點慢慢調整。中央社取得授權與您分享部分篇章。 腦霧 腦霧是長新冠患者用來描述跟思考、記憶和注意力有關的症狀。許多患者形容他們常覺得頭昏腦頓或者心不在焉,記憶力有問題,說話時找不出的字眼,對於大聲的噪音或碰觸等感受又異常敏感。有些人無法集中注意力,連看書或看電視都很困難。在疫情期間很常見的頻繁且冗長的視訊會議,會讓他們大感吃不消。涉及大量複雜暗示、需要集中注意力的社交活動,一般人原本可以應付自如,現在卻會讓人疲憊不堪。 「腦霧一詞無法完整說明這種經驗。事實上,這代表著你根本無法正確思考。我從來沒想到,思考才是存在意義的核心!在狀況最糟的時候,我花了好幾分鐘卻連安全帶都繫不好。」 腦霧也跟長新冠以外的其他疾病,如肌纖維痛及肌痛性腦脊髓炎/慢性疲勞症候群(ME/CFS)有關聯。疲勞是這些疾病共通的症狀,而且會對我們的思考能力造成重大影響。許多人的腦霧和疲勞症狀是緊密相連的,因此也有些人把腦霧稱為「認知疲勞」。 你可能會擔心,腦霧是罹患失智症的徵兆之一。我們可以向你保證,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感染COVID-19病毒會引發失智症。利用認知功能測驗所進行的研究發現,雖然COVID-19患者的測驗分數略低,尤其是跟維持注意力有關的部分,但這些分數會日益改善。我們的經驗也是如此,患者的腦霧症狀通常會跟其他症狀一起慢慢好轉。 「我的記憶力差到讓我相信自己得了阿茲海默症。我的祖母罹患阿茲海默症多年,所以我知道情況可以變得多糟糕。在染疫之後,我會想不起要說的字眼、老是弄丟鑰匙,忘記我剛剛說過的話。這真的讓我嚇到了。」 腦霧會讓人無比沮喪且深感不安。不論是在家裡或是在職場裡,它會影響做事的能力以及信心。它可以影響你和自己以及身邊其他人的關係。 應對策略 ●許多長新冠患者表示,他們的腦霧症狀跟疲勞有密切關係。假如你的狀況也是這樣,調配生活步調與保存能量的部分可以幫助因應腦霧的問題。 Read more
台灣藝人朱芯儀堅強抗癌出書 鼓勵病友「不要放棄」
2023/6/10 抗癌成功的藝人朱芯儀近期發行散文「保留那個快樂的自己」分享心路歷程,10日舉辦新書分享會,為有相同經歷的病友加油打氣。(重版文化提供)中央社記者葉冠吟傳真 112年6月10日 (中央社記者葉冠吟台北10日電)歷經18次化療、宣告抗乳癌成功的藝人朱芯儀,近期發行散文「保留那個快樂的自己」分享心路歷程,今天舉辦新書分享會,想為有相同經歷的病友打氣,「希望大家不要放棄」。 朱芯儀今天回憶當時住院化療期間重感冒,咳出來的痰都是綠色的,「呼吸很困難,感冒症狀很嚴重,身體很痛一度以為自己呼吸不到空氣,在醫院住的那幾天妳會很絕望」。 化療副作用除了讓她掉髮嚴重,還有便秘問題,「我那時候打了2、3次藥,意志力就被打垮,因為有些人會腹瀉,但我是便秘,每天上廁所都擔心自己用力、馬桶都會是血,我那時候肚子就像是懷胎9個月一樣,躺下來都很難受」。 朱芯儀坦言身體也出現很多過去沒有的感受,「吃到的肉全部都是苦味,連我要夾髮夾、拿東西都會一直掉,因為手沒有感覺,連手腳關節都變黑,但經歷過6次化療後,我就覺得我一定能撐過去,後面的12次標靶治療就覺得比較好了,當時甚至連戴項鍊,手指甲就直接剝落」。 先前有媒體報導,身兼經紀人的老公衛斯理因照顧她,壓力大到恐慌症發作,朱芯儀回憶:「其實夫妻就是一體的,有時候有些狀況,即使我們不懂,也可以給足夠的空間喘息,就是告訴彼此我們都在」,她說傾聽很重要,讓對方能把自己想說的話說出來。 朱芯儀特別強調,遇到病痛要接受正規治療:「生病和癌症會讓人絕望,身邊有家人發生這樣的狀況,真的很痛苦,但一定要相信正規治療,那些偏方都是輔助治療,但它沒有數據」;並透露醫生告知她半年再追蹤一次即可,「醫生很委婉告訴我,要當自己是正常人過生活。」 至於醫生是否有叮囑不能吃的東西,朱芯儀笑說:「醫生跟我說不要吃虧!讓自己快快樂樂就好了!我還自購15本書給醫生,希望如果看到有病人很憂鬱、絕望的話,可以送給病人,我還有寫一些心情小語,每一本都不一樣。」(編輯:李亨山)1120610 藝人朱芯儀(左)抗癌期間,身兼經紀人的老公衛斯理(右)扮演重要角色,10日朱芯儀新書分享會上,衛斯理也驚喜現身,祝福老婆新書銷售長紅。(重版文化提供)中央社記者葉冠吟傳真 112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