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視鏡是一種使用細長、柔韌的管子,管末端裝有攝像頭,可查看身體內部的程序。它經常被用來診斷胃癌。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是現今診斷胃癌的金標準。
在胃癌的早期階段,許多病人會感覺到很少或者完全沒有症狀。由於缺乏症狀使得胃癌很難被檢測出來,醫生們往往在更晚的階段才診斷出這種疾病。在那時,治療就會變得更有挑戰性。內視鏡手術有助於篩查高風險的病人,並且更早地診斷出這種疾病。
在確定高風險病人時會考慮的因素包括:
- 族裔:來自東亞、俄羅斯和南美的第一和第二代移民被認為風險較高。這些地區的胃癌病例比美國多。
- 家族病史:家裡有人得過胃癌的話風險就會增加。
- 種族:非白種人風險較高。 吸煙史:吸煙會增加胃癌的風險。
- 身體健康和基因:某些類型的胃感身體健康和基因:某些類型的胃部感染和遺傳性症候群,如林奇症和Peutz-Jeghers症,也會增加胃癌的風險。
在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過程中,病人會接受全身麻醉,所以他們在手術過程中會睡著且不會感到疼痛。 醫生將管子(末端帶有攝像頭)由口中通過食道進入胃部。 隨著鏡子的移動,醫生會密切觀察食道和胃的內襯,仔細檢查可能是癌症的任何可疑區域。

如果醫生看到任何異常,如腫瘤,他們可以取出生物樣本,也就是一小塊組織。然後,這個生物樣本會送到實驗室進行檢驗。
內視鏡是檢測胃癌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檢測到在其他檢測方法中,如X光或CT掃描,看不到的過小腫瘤。
如果你有患胃癌的風險,你的醫生可能會建議你接受內視鏡檢查。胃癌的風險因素包括:
- 年齡:胃癌在老年人中較為常見。
- 家族病史:如果你的家族有胃癌病史,你的風險會增加。
- 炎症性腸道疾病:有炎症性腸道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的人,胃癌的風險會增加。
-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可以感染胃的細菌。它是胃癌的主要風險因素。
如果你有任何胃癌的風險因素,和你的醫生談談你的風險,以及你是否應該接受內視鏡檢查。
下面是使用內視鏡檢測胃癌的一些優點:
- 它是一種微創手術,這意味著它比手術更不容易導致併發症。
- 它是檢測在其他檢查中看不到的過小腫瘤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 它讓醫生可以對看到的任何異常取樣,這樣就可以確認胃癌的診斷。
下面是一些與內視鏡檢查相關的風險:
- 出血:內視鏡檢查後有一小部分風險會出血。如果醫生取樣,這個風險會增加。
- 穿孔:有極小的風險可能會產生穿孔,也就是在胃或食道中產生一個洞。如果醫生取樣或者患者有胃潰瘍的病史,這個風險會增加。
- 感染:內視鏡檢查後有一小部分風險會感染。此風險可透過手術前服用抗生素降低。
但總的來說,內視鏡的益處超過了風險。內視鏡是檢測胃癌的一種安全且有效的方式。
有豐富使用此篩查工具經驗的醫生可以更輕易地發現非常早期胃癌的微妙變化。有了近期內視鏡技術的進步,如高品質的影像和染劑的幫助,醫生可以在更早的階段檢測到癌症。
經驗豐富的醫生與先進的技術配合使用意味著人們可以得到更早的診斷和治療。而且,癌症越早得到治療,成功的機會就越大。
中央社報導,台灣高溫持續,國健署提醒,除應注意避免或減少曝曬於高溫環境下,並牢記預防熱傷害「涼、補、心」3字訣,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注意身心狀況等小撇步,才能安心度過炎熱氣候。 天氣逐漸炎熱,民眾從事戶外活動或工作,暴露於高溫環境的頻率或時間增加。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發布新聞稿提醒,熱傷害6大高風險族群,包括嬰幼童、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患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及體重過重者,更應注意避免或減少曝曬於高溫環境下。 此外,應牢記預防熱傷害的「涼、補、心」3字訣。 首先是保持涼爽,穿著輕便、淺色、透氣的衣物,避免陽光直射室內,可考慮加裝遮光窗簾,同時要加強散熱及適當休息。 其次是定時補充水分或電解質,但切勿選擇補充酒精或大量糖分飲料,以免身體流失更多水分。 國健署表示,最後是要留心天氣預報、身心狀況,若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應立即離開高溫的環境,並設法降低體溫,例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必要時,應立即就醫尋求專業協助。 另外,呼籲雇主應安排熱傷害相關課程,讓戶外工作者認識熱傷害的症狀,民眾若因工作需要待在高溫環境中,務必也要掌握3字訣。 熱傷害(thermal injury)是由於過度熱對皮膚和/或身體其他部位的損傷。這通常發生在熱源與皮膚接觸時,例如火焰、熱液體、蒸汽、熱金屬或其他熱物體。它也可以發生在過高的環境溫度下,如在炎熱的天氣或在熱的環境中長時間工作時。 在極熱的天氣下,人體可能會受到多種形式的熱相關傷害,這些傷害一般可以分為四種主要類型:熱衰竭、熱疲勞、熱中暑以及熱射病。 熱疲勞(Heat Fatigue): 熱疲勞通常是持續暴露於熱環境的初期反應。其症狀可能包括:心跳加速、出汗過多、肌肉疲勞、頭暈、噁心和頭痛。如果繼續暴露於熱環境中,這種狀況可能進展為熱衰竭。 熱衰竭(Heat Exhaustion): 熱衰竭是由於身體過熱和脫水導致的一種病症,症狀可能包括:頭暈、頭痛、出汗過多、皮膚冷濕、心跳加速、低血壓、噁心或嘔吐以及肌肉或肌肉痙攣。這種情況需要醫療援助,並可能需要靜脈輸液來補充流失的水分和電解質。 熱中暑(Heat Stroke): 熱中暑是一種醫療緊急狀況,當你的體溫升高到40℃(104°F)以上時會發生。當你的身體過熱時,它無法正常冷卻自己。這可能會損害你的大腦、心臟、腎臟和其他器官。熱中暑最有可能在炎熱的天氣或你劇烈運動時發生。如果你脫水,或者你有某些醫療狀況,如心臟病或肥胖,也可能發生熱中暑。。 熱疹(Heat Read more
這些研究結果有望幫助標準化長新冠的定義,並影響對該病症的診斷和研究方法。 在COVID-19感染後,有許多病人報告了超過200種持續性症狀。現在,一項新的研究已經確定了12個關鍵症狀,最能界定這種被稱為長新冠的嚴重狀態。 這些研究結果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研究基於一項名為RECOVER(Researching COVID to Enhance Recovery)的研究計劃,該計劃是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資助的、為期四年、耗資11.5億美元的長新冠研究。 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NYU Langone Health)的RECOVER臨床科學核心的聯合主要研究員、醫生Leora Horwitz表示,這項研究將有助於標準化對長新冠的定義,並對該病症的診斷和研究產生重大影響。 Horwitz說:“如果你查閱關於‘多少人患有長新冠’這樣的簡單問題,你會發現答案五花八門,因為人們對它的定義不同。為了真正推進科學研究,我們需要一個共同的語言。” 除了確定長新冠的關鍵症狀外,該研究還使用了一個積分評分系統,以決定症狀是否可能是長新冠的真實信號,而不是其他疾病的。 例如,當研究人員分析病人自報的症狀時,他們發現某些症狀在感染COVID-19的人中更常見,但在從未感染COVID-19的人中不太常見。 這些症狀包括味覺或嗅覺喪失,以及運動後不適。其他症狀,如腦霧或胸悸,在長新冠患者中也很常見,但在其他疾病中也常見,因此這些症狀獲得的積分較少。 長新冠的12個症狀 根據該研究的定義,一位參與者在將所有症狀相加後,需要達到12分才能符合長新冠的定義。以下是這12個關鍵症狀及其對應的分數: 嗅覺或味覺喪失(Loss of smell Read more
2023/5/28 隨著各國邊境解禁,海外醫美潮再起,但台灣衛福部疾管署提醒,墨西哥馬塔摩洛斯發生疑似真菌性腦膜炎群聚感染事件,病人都曾在當地診所進行美容醫學手術,感染病原未明。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曾淑慧在每週例行疫報後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近期發現墨西哥馬塔摩洛斯(Matamoros)返回美國的人當中,有疑似真菌性腦膜炎群聚感染情形,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5月17日針對前往墨西哥進行外科處置的醫療旅遊發布警示。 曾淑慧說明,資料顯示,這些病人曾經於當地診所,包括River Side Surgical Center及Clinica K-3,接受採取硬脊膜外麻醉(epidural anesthesia)方式的美容醫學手術。這次真菌性腦膜炎目前感染病原未明,但不具有傳染性,不會經由人與人間傳播擴散。 美國聯邦官員說,在墨西哥邊境城市進行手術的超過200名患者可能面臨真菌性腦膜炎的風險。 聯邦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表示,他們正在與墨西哥衛生部、美國州和地方衛生部門合作,應對那些前往德州布朗斯維爾對面的馬塔莫羅斯市(Matamoros)的患者群體中爆發的疫情。 官方已經確認並關閉了與這一疫情有關的兩家診所,分別是River Side Surgical Center和Clinica K-3。 墨西哥衛生部向美國CDC提供了一份名單,其中列出了221名在1月至5月13日期間在這兩家診所接受手術的美國患者,他們可能面臨腦膜炎的風險。CDC表示,當局還識別出另外三名未列在名單中的患者,這使得在美國已知有224人面臨潛在風險。 CDC正在與超過二十個州和地方衛生部門合作,聯繫可能有風險的人,並敦促他們前往最近的醫療機構進行測試。檢測腦膜炎的方法包括磁共振成像(MRI)和脊椎穿刺。 CDC向美國居民發出警告,要求取消赴馬塔莫羅斯的手術,因為五名從德州前往那裡手術的人患上了疑似的真菌性腦膜炎,其中一人死亡。CDC表示,還有一名疑似病例患者也死亡。 台灣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雖然台灣每年前往墨西哥人數最多僅1000至2000人,再加上台灣醫療費用相對低、水準比較高,赴當地手術、醫美誘因較小,但為求謹慎,仍公告相關訊息。 Read more
2023-05-28 CBS報導,傑夫·布里吉斯(Jeff Bridges)表示,在他的腫瘤已經縮小到「如同彈珠的大小」後,他的健康狀況「大部分恢復了」。這位73歲的演員透露,他已經重返工作崗位,癌症的情況也在改善,但康復過程卻因COVID-19而「延長了一些時間」。 這位奧斯卡獲獎者在接受AARP的採訪中表示,他將重返拍攝電視劇《老人》(The Old Man)的工作,該劇在他被診斷出淋巴瘤並接受化療時暫停了。 布里吉斯首次在2020年10月透露他罹患癌症。他告訴AARP說:「一開始進展緩慢,因為他們要找到適合我的化療組合」。 2021年9月,布里吉斯在他的網站上分享了一則更新,他表示該更新是他在2021年3月寫的,但決定延遲發布。原因是:雖然他的癌症進入了緩解期,但他正在與COVID-19搏鬥,他不想在掌握病毒情況之前就公開這個消息。 布里吉斯的妻子在與COVID-19奮戰中住院了五天,而他自己則住院五個星期。 布里吉斯向AARP透露,他接受化療的治療中心告訴他,他在2021年1月感染了COVID-19。「我沒有免疫系統來對抗它。化療已經把免疫系統消滅殆盡,這使得情況變得非常非常困難,」他說道。他並補充說,對他而言,「相較於COVID-19,癌症真的微不足道。」 他說他的醫生告訴他,他必須努力對抗病痛,但他已經接受了生命有限的現實。 他說:「我無法理解如何對抗它。所以我透過投降來戰鬥,這與放棄不同。」他說:「當時我真正感受到的是愛。在這段時間裡,愛對我來說無疑是倍增的。不僅來自身邊的人,還有我內心對他們的愛。所以我所做的更像是對愛的順從,你了解嗎?」 Jeff-Bridges-擷取自CBS影音
中央社報導,台灣高溫持續,國健署提醒,除應注意避免或減少曝曬於高溫環境下,並牢記預防熱傷害「涼、補、心」3字訣,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注意身心狀況等小撇步,才能安心度過炎熱氣候。 天氣逐漸炎熱,民眾從事戶外活動或工作,暴露於高溫環境的頻率或時間增加。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發布新聞稿提醒,熱傷害6大高風險族群,包括嬰幼童、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患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及體重過重者,更應注意避免或減少曝曬於高溫環境下。 此外,應牢記預防熱傷害的「涼、補、心」3字訣。 首先是保持涼爽,穿著輕便、淺色、透氣的衣物,避免陽光直射室內,可考慮加裝遮光窗簾,同時要加強散熱及適當休息。 其次是定時補充水分或電解質,但切勿選擇補充酒精或大量糖分飲料,以免身體流失更多水分。 國健署表示,最後是要留心天氣預報、身心狀況,若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應立即離開高溫的環境,並設法降低體溫,例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必要時,應立即就醫尋求專業協助。 另外,呼籲雇主應安排熱傷害相關課程,讓戶外工作者認識熱傷害的症狀,民眾若因工作需要待在高溫環境中,務必也要掌握3字訣。 熱傷害(thermal injury)是由於過度熱對皮膚和/或身體其他部位的損傷。這通常發生在熱源與皮膚接觸時,例如火焰、熱液體、蒸汽、熱金屬或其他熱物體。它也可以發生在過高的環境溫度下,如在炎熱的天氣或在熱的環境中長時間工作時。 在極熱的天氣下,人體可能會受到多種形式的熱相關傷害,這些傷害一般可以分為四種主要類型:熱衰竭、熱疲勞、熱中暑以及熱射病。 熱疲勞(Heat Fatigue): 熱疲勞通常是持續暴露於熱環境的初期反應。其症狀可能包括:心跳加速、出汗過多、肌肉疲勞、頭暈、噁心和頭痛。如果繼續暴露於熱環境中,這種狀況可能進展為熱衰竭。 熱衰竭(Heat Exhaustion): 熱衰竭是由於身體過熱和脫水導致的一種病症,症狀可能包括:頭暈、頭痛、出汗過多、皮膚冷濕、心跳加速、低血壓、噁心或嘔吐以及肌肉或肌肉痙攣。這種情況需要醫療援助,並可能需要靜脈輸液來補充流失的水分和電解質。 熱中暑(Heat Stroke): 熱中暑是一種醫療緊急狀況,當你的體溫升高到40℃(104°F)以上時會發生。當你的身體過熱時,它無法正常冷卻自己。這可能會損害你的大腦、心臟、腎臟和其他器官。熱中暑最有可能在炎熱的天氣或你劇烈運動時發生。如果你脫水,或者你有某些醫療狀況,如心臟病或肥胖,也可能發生熱中暑。。 熱疹(Heat Read more
這些研究結果有望幫助標準化長新冠的定義,並影響對該病症的診斷和研究方法。 在COVID-19感染後,有許多病人報告了超過200種持續性症狀。現在,一項新的研究已經確定了12個關鍵症狀,最能界定這種被稱為長新冠的嚴重狀態。 這些研究結果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研究基於一項名為RECOVER(Researching COVID to Enhance Recovery)的研究計劃,該計劃是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資助的、為期四年、耗資11.5億美元的長新冠研究。 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NYU Langone Health)的RECOVER臨床科學核心的聯合主要研究員、醫生Leora Horwitz表示,這項研究將有助於標準化對長新冠的定義,並對該病症的診斷和研究產生重大影響。 Horwitz說:“如果你查閱關於‘多少人患有長新冠’這樣的簡單問題,你會發現答案五花八門,因為人們對它的定義不同。為了真正推進科學研究,我們需要一個共同的語言。” 除了確定長新冠的關鍵症狀外,該研究還使用了一個積分評分系統,以決定症狀是否可能是長新冠的真實信號,而不是其他疾病的。 例如,當研究人員分析病人自報的症狀時,他們發現某些症狀在感染COVID-19的人中更常見,但在從未感染COVID-19的人中不太常見。 這些症狀包括味覺或嗅覺喪失,以及運動後不適。其他症狀,如腦霧或胸悸,在長新冠患者中也很常見,但在其他疾病中也常見,因此這些症狀獲得的積分較少。 長新冠的12個症狀 根據該研究的定義,一位參與者在將所有症狀相加後,需要達到12分才能符合長新冠的定義。以下是這12個關鍵症狀及其對應的分數: 嗅覺或味覺喪失(Loss of smell Read more
2023/5/28 隨著各國邊境解禁,海外醫美潮再起,但台灣衛福部疾管署提醒,墨西哥馬塔摩洛斯發生疑似真菌性腦膜炎群聚感染事件,病人都曾在當地診所進行美容醫學手術,感染病原未明。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曾淑慧在每週例行疫報後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近期發現墨西哥馬塔摩洛斯(Matamoros)返回美國的人當中,有疑似真菌性腦膜炎群聚感染情形,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5月17日針對前往墨西哥進行外科處置的醫療旅遊發布警示。 曾淑慧說明,資料顯示,這些病人曾經於當地診所,包括River Side Surgical Center及Clinica K-3,接受採取硬脊膜外麻醉(epidural anesthesia)方式的美容醫學手術。這次真菌性腦膜炎目前感染病原未明,但不具有傳染性,不會經由人與人間傳播擴散。 美國聯邦官員說,在墨西哥邊境城市進行手術的超過200名患者可能面臨真菌性腦膜炎的風險。 聯邦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表示,他們正在與墨西哥衛生部、美國州和地方衛生部門合作,應對那些前往德州布朗斯維爾對面的馬塔莫羅斯市(Matamoros)的患者群體中爆發的疫情。 官方已經確認並關閉了與這一疫情有關的兩家診所,分別是River Side Surgical Center和Clinica K-3。 墨西哥衛生部向美國CDC提供了一份名單,其中列出了221名在1月至5月13日期間在這兩家診所接受手術的美國患者,他們可能面臨腦膜炎的風險。CDC表示,當局還識別出另外三名未列在名單中的患者,這使得在美國已知有224人面臨潛在風險。 CDC正在與超過二十個州和地方衛生部門合作,聯繫可能有風險的人,並敦促他們前往最近的醫療機構進行測試。檢測腦膜炎的方法包括磁共振成像(MRI)和脊椎穿刺。 CDC向美國居民發出警告,要求取消赴馬塔莫羅斯的手術,因為五名從德州前往那裡手術的人患上了疑似的真菌性腦膜炎,其中一人死亡。CDC表示,還有一名疑似病例患者也死亡。 台灣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雖然台灣每年前往墨西哥人數最多僅1000至2000人,再加上台灣醫療費用相對低、水準比較高,赴當地手術、醫美誘因較小,但為求謹慎,仍公告相關訊息。 Read more
2023-05-28 CBS報導,傑夫·布里吉斯(Jeff Bridges)表示,在他的腫瘤已經縮小到「如同彈珠的大小」後,他的健康狀況「大部分恢復了」。這位73歲的演員透露,他已經重返工作崗位,癌症的情況也在改善,但康復過程卻因COVID-19而「延長了一些時間」。 這位奧斯卡獲獎者在接受AARP的採訪中表示,他將重返拍攝電視劇《老人》(The Old Man)的工作,該劇在他被診斷出淋巴瘤並接受化療時暫停了。 布里吉斯首次在2020年10月透露他罹患癌症。他告訴AARP說:「一開始進展緩慢,因為他們要找到適合我的化療組合」。 2021年9月,布里吉斯在他的網站上分享了一則更新,他表示該更新是他在2021年3月寫的,但決定延遲發布。原因是:雖然他的癌症進入了緩解期,但他正在與COVID-19搏鬥,他不想在掌握病毒情況之前就公開這個消息。 布里吉斯的妻子在與COVID-19奮戰中住院了五天,而他自己則住院五個星期。 布里吉斯向AARP透露,他接受化療的治療中心告訴他,他在2021年1月感染了COVID-19。「我沒有免疫系統來對抗它。化療已經把免疫系統消滅殆盡,這使得情況變得非常非常困難,」他說道。他並補充說,對他而言,「相較於COVID-19,癌症真的微不足道。」 他說他的醫生告訴他,他必須努力對抗病痛,但他已經接受了生命有限的現實。 他說:「我無法理解如何對抗它。所以我透過投降來戰鬥,這與放棄不同。」他說:「當時我真正感受到的是愛。在這段時間裡,愛對我來說無疑是倍增的。不僅來自身邊的人,還有我內心對他們的愛。所以我所做的更像是對愛的順從,你了解嗎?」 Jeff-Bridges-擷取自CBS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