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監管機構警告,不要在支付應用程式中存儲現金,它們不是銀行

0
240

美國監管機構警告,像PayPal和Venmo這樣的支付應用程式雖然方便,但它們並不是銀行,且許多消費者將它們當作銀行使用,聯邦金融服務監察機構憂心忡忡。

一些消費者使用PayPal、Venmo、Cash App和Apple Pay等服務直接存入工資,或者僅僅在其中存儲大量現金。然而,消費者金融保護局(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Bureau, CFGPB)希望人們了解,這些支付服務並不具備像銀行或信用合作社那樣的保護措施。

消費者金融保護局局長羅希特·喬普拉(Rohit Chopra)在一份聲明中警告說,像PayPal、Venmo、Cash App和Apple Pay這樣的支付服務“越來越多地被用作傳統銀行或信用合作社帳戶的替代品,但它們缺乏確保資金安全的相同保護措施。”

該機構表示,超過四分之三的美國成年人至少使用過一個支付應用程式。

監管機構在矽谷銀行和Signature Bank等重大銀行倒閉事件之後發布了這些評論。由於聯邦保險的金融機構帳戶持有人在銀行倒閉時可以得到最高25萬美元的賠償,所以他們的客戶可以得到全額賠償(對於這兩家銀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甚至取消了賠償上限,涵蓋了所有存款)。

然而,支付應用程式在機構層面上並沒有聯邦保險。如果其中一家公司破產,客戶可能會損失帳戶裡的資金。

CFPB在報告中表示,由於支付應用程式鼓勵客戶存儲資金而非僅進行交易,因此消費者面臨數十億美元的風險。CFPB還補充說,這些應用程式也無法避免像矽谷銀行和其他銀行的恐慌性擠兌。

PayPal Holdings(PYPL)旗下擁有PayPal和Venmo,但該公司並未發表評論回應。競爭對手Block(SQ)也沒有回應,該公司旗下擁有Cash App和支付系統Square。

但是,代表這兩家公司的行業貿易組織——金融科技協會(Financial Technology Association)為資金的安全性辯護。

該組織在聲明中表示:“數以千萬計的美國消費者和小企業依賴支付應用程式更好地花費、管理和發送他們的資金。這些帳戶是安全透明的。”該組織還表示:“FTA成員在所有產品中都提供明確易懂的條款,並在每一個步驟中優先保護消費者。”

某些支付應用程式帳戶中存放的資金(例如PayPal Savings)確實存放在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成員銀行中,因此受到保護。但是,大部分的資金則由這些支付應用程式自身持有,並沒有聯邦保險保護。

消費者金融保護局沒有提供有關支付應用程式中存放的資金數量的估計,儘管它確認了在所有美國服務提供商中,預計2022年的交易量總計約為8930億美元,並可能在2027年達到近1.6萬億美元。

該機構還指出,支付應用程式通過投資客戶在應用程式中存放的資金來賺錢,類似於銀行投資客戶存款的方式。但是,與受保險的銀行存款不同,如果支付應用程式的投資損失價值,這些存放的資金就會面臨風險——這本身可能引發對存款的擠兌。

該機構還提到了去年加密貨幣平台FTX的倒閉事件,該平台倒閉使得客戶無法存取價值數億美元的資產,他們成為破產案件的債權人。

消費者金融保護局表示:“如果一個非銀行支付應用程式由於這些風險而破產,客戶可能不是唯一對公司剩餘資產提出索賠的債權人。即使最終消費者不會損失任何資金,他們在等待破產程序解決期間可能會面臨重大延遲以存取自己的資金。”(CNN 2023-06-02報導)

Related Posts
未來5年台灣健保總額少900億元?王必勝:錯誤推估

2023/5/28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28日電)衛福部與醫界達成共識改變健保總額算法,但有醫師指出,未來5年總額恐少新台幣900億元。衛福部次長王必勝說,這是錯誤推估,預計明年總額成長率可能達4%,增加300多億元。 衛生福利部每年年初會依循健保法相關規定開始與各界會商並草擬總額範圍,其中關係健保總額範圍擬訂的低推估公式是各界關心議題。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近期在臉書指出,改變計算方式不只讓總額減少150億,未來5年衝擊總金額高達900億。 對此,王必勝昨天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每年健保總額都會有低推估與高推估,換句話說,就是未來1年費用成長率的上限與下限,總額會若在這2者之間,以最新一次草擬總額範圍經驗為例,當初推估總額成長率介於1.3%至4.5%,最後定案為3.3%。 王必勝說,醫師秀出來的表格計算是低推估,但最近這幾年總額成長率都與低推估無關,都是和高推估數據較接近,最後總額的數字不是依附著低推估,都是跟著高推估, 拿低推估數據分析健保總額減少幅度是錯的,「這表格有點危言聳聽,不怪他們,這比較專業」。 王必勝更提到,以實際數據來看,最近幾年總額共增加2200億元,每年平均增加300多億元,初步分析,未來總額成長率可能達4%,明年也不意外會增加300億元,相信新的總額成長率會比今年多,沒有砍還會增加。過去舊制起伏過大,醫界才會希望調整為平均值。 衛福部社保司長商東福日前也解釋,每年總額成長公式有3個基本考慮,投保人口、老化程度及醫療服務成本改變,每年數值起伏較大,111年甚至曾出現負值,連帶影響低推估值產生明顯波動。當時醫療服務提供者建議衛福部應研議改善,改變計算方式已討論1年以上,邀集醫界,新計算模式是有共識。(編輯:方沛清)1120528

描述老人的養老痛處:《我,丹尼爾·布雷克》(I, Daniel Blake)

https://youtu.be/MHVwIOd2ydw 摘要版 華語解說 Winner of the Palme d'Or at the 2016 Cannes Film Festival and a 2017 BAFTA for Best Read more

肝癌晚期免疫合併療法8月納台灣健保 病人年省台幣300萬元

2023/7/24 健保署24日公布,肝癌晚期免疫合併療法第一線治療納健保給付,8月1日起生效。(中央社檔案照片)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24日電)健保署今天公布,肝癌晚期免疫合併療法第一線治療納健保給付,8月1日起生效,預估約有2072名病人受惠,每名病人每年約可省下新台幣300萬元藥費,健保支出平均增加5億元。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藥物共擬會議決議,民國108年通過將3款癌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O)納入健保給付,當時可治療8種癌別,包括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典型合杰金氏淋巴癌、泌尿道上皮癌、頭頸部鱗狀細胞癌、腎細胞癌、肝癌與胃癌。 健保今年6月15日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同意將「含atezolizumab成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併用含bevacizumab成分標靶藥品用」,治療晚期肝細胞癌納入健保給付,新制將於8月1日起生效。 事實上,肝癌免疫療法曾一度移除健保給付,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長黃育文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面對較新穎且昂貴的治療方法,在健保財務考量之下,因為過去文獻曾顯示,肝癌免疫療法效果沒有比當時標靶治療顯著更好,109年起健保不再給付。 黃育文表示,後續隨著更新國際研究及真實世界數據,發現免疫加標靶合併療法用於晚期肝細胞癌第一線治療相較於現行給付標靶藥品,顯著延長病人整體存活期約5.8個月,因具臨床實證及給付效益。 國際去年下半年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合併標靶納入晚期肝癌一線治療指引。黃育文說,經過共擬會議加速研議,肝癌晚期免疫合併療法第一線治療納入健保給付。黃育文預估約有2072名病人受惠,每名病人每年約可省下新台幣300萬元藥費,健保支出平均增加5億元。(編輯:李亨山)1120724 免疫合併療法 (immunotherapy combination therapy) 對於晚期肝癌,免疫療法已成為一種新的治療選擇,特別是對於傳統化療或放療效果不佳的病人。免疫療法的主要目標是利用自身的免疫系統對抗肝癌。 其中一種免疫療法是使用免疫點檢查點抑制劑。這些藥物主要是阻止癌細胞“欺騙”免疫系統,使其不能被免疫細胞識別和攻擊。例如,PD-1和PD-L1抑制劑就能阻止癌細胞利用PD-1/PD-L1路徑來逃避免疫系統的攻擊。目前已經有一些PD-1抑制劑如納武利單抗(nivolumab)和帕姆利單抗(pembrolizumab)已被用於肝癌的治療。 免疫療法與其他治療方式(例如化療或標靶治療)結合的策略被稱為免疫合併療法。這種療法的目的是增加病人的反應率和存活期。例如,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藥物與抗PD-1/PD-L1藥物的結合已在臨床試驗中展現出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在2020年的一項大型研究中,用阿替尼布(Axitinib,一種抗VEGF藥物)和帕姆利單抗(Pembrolizumab,一種抗PD-1藥物)的組合療法,顯著提高了晚期肝癌病人的生存率。 然而,免疫合併療法並不是沒有副作用。這些可能包括疲勞、噁心、皮疹、肺炎、肝炎和甲狀腺功能異常等免疫相關副作用。因此,在開始這種治療前,需要和醫生仔細討論風險和收益。 請注意,此資訊僅供參考,並不能代替專業醫生的建議。每位病人的情況都是獨特的,應根據個人的健康狀況和醫生的專業建議來決定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退休師沒重心帶孫又被嫌 轉沉迷賭博電玩輸百萬

2023/8/17 蘇姓教師退休失去重心,接觸賭博電玩1個月狂輸新台幣100多萬元,就醫發現患退休壓力症候群。衛生福利部彰化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陳羿行建議適度運動,學習和追求正面興趣和嗜好,如烹飪、繪畫、書法等轉化為生活新重心。(彰化醫院提供)中央社記者蕭博陽彰化縣傳真 112年8月17日 (中央社記者蕭博陽彰化縣17日電)蘇姓教師退休失去重心,想帶孫子又因太嚴厲造成反效果,情緒低落的蘇男突然接觸賭博電玩,1個月狂輸100多萬元,就醫發現患退休壓力症候群,醫師開藥並建議找回生活新重心。 66歲蘇姓男子曾擔任國中數學教師,自律甚嚴且對學生也很嚴格,被稱為「大魔王」,他近1、2年退休後幾乎都待在家裡,頤指氣使挑剔妻子做事,讓妻子感覺「沒學生管就來管我」而經常口角,後來蘇男自願要照顧小學三年級孫子,把孫子從不遠處的兒子住處接來一起住、接送上下學,並非常嚴厲盯著孫子功課。 孫子被逼到哭回家,兒子只好放棄讓父親照顧,讓蘇男低落認為老婆及子女排斥他,總是說「不聽我的話」、「翅膀都硬了」、「嫌我老」等話,慢慢變得悶悶不樂並開始失眠,家人認為過一段日子就好,沒想到蘇男白天常不見人影,說要去「找出口」,後來發現是沉迷從未接觸的賭博電玩,1個月就輸新台幣100多萬元。 家人勸蘇男不要亂搞,他反嗆「你們可以亂搞,難道我不能放縱一下」,老婆氣到管控蘇男行動,讓他變得憂鬱,後來蘇男被帶至衛生福利部彰化醫院檢查,精神醫學部醫師陳羿行排除腫瘤、血管病變等器質性因素,判斷應是退休後失去原本工作重心又沒有填補新的重心,照顧孫子又出現挫折,因此尋求刺激而賭博。 陳羿行開立改善情緒及睡眠藥物給蘇男,也請蘇男調整生活找到新重心,陳羿行今天透過彰化醫院新聞稿表示,因退休產生失落感而造成的精神官能症稱為「退休壓力症候群」,也就是患者過去靠著職場頭銜或能力證明自己存在,退休後對自我價值感到迷惘,適應障礙伴隨焦慮、不安或長期情緒低落,甚至失眠、憂鬱。 陳羿行說,退休是人生很大變化,最好是退休前擬定維持規律生活的退休計畫,每天適度運動如慢跑、打球,維持正向人際互動如參加社區巡守隊、當志工、參與買菜等家務,更重要是學習和追求正面興趣和嗜好,如烹飪、繪畫、書法等轉化為生活新重心。(編輯:謝雅竹)1120817 退休壓力症候群(Retirement Stress Syndrome)是指一些人在進入退休生活後所經歷的一系列心理和生理的變化。這些變化可能包括壓力、焦慮、憂鬱和其他健康問題。進入退休生活是一個重大的生活轉變,可能會影響到一個人的身份認同、日常生活結構和社交圈,因此有些人在退休後會經歷一定的壓力和不適應。 以下是退休壓力症候群的一些可能表現和原因: 失去工作身份認同: 對許多人來說,工作不僅僅是一種賺錢的手段,它也是自我價值和身份的一部分。退休可能意味著失去了這部分的自我認同,這對一些人來說可能是一個重大的心理壓力。 日常生活結構改變: 工作經常為人們提供一個清晰和有組織的日常生活結構。退休後,這種結構可能會消失,導致一些人感到迷茫和焦慮。 社交圈的變化: 對於許多人來說,工作場所也是他們社交的一部分。退休可能意味著失去了一個重要的社交渠道,這可能讓一些人感到孤獨和疏遠。 經濟壓力: Read more

Related Posts
未來5年台灣健保總額少900億元?王必勝:錯誤推估

2023/5/28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28日電)衛福部與醫界達成共識改變健保總額算法,但有醫師指出,未來5年總額恐少新台幣900億元。衛福部次長王必勝說,這是錯誤推估,預計明年總額成長率可能達4%,增加300多億元。 衛生福利部每年年初會依循健保法相關規定開始與各界會商並草擬總額範圍,其中關係健保總額範圍擬訂的低推估公式是各界關心議題。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近期在臉書指出,改變計算方式不只讓總額減少150億,未來5年衝擊總金額高達900億。 對此,王必勝昨天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每年健保總額都會有低推估與高推估,換句話說,就是未來1年費用成長率的上限與下限,總額會若在這2者之間,以最新一次草擬總額範圍經驗為例,當初推估總額成長率介於1.3%至4.5%,最後定案為3.3%。 王必勝說,醫師秀出來的表格計算是低推估,但最近這幾年總額成長率都與低推估無關,都是和高推估數據較接近,最後總額的數字不是依附著低推估,都是跟著高推估, 拿低推估數據分析健保總額減少幅度是錯的,「這表格有點危言聳聽,不怪他們,這比較專業」。 王必勝更提到,以實際數據來看,最近幾年總額共增加2200億元,每年平均增加300多億元,初步分析,未來總額成長率可能達4%,明年也不意外會增加300億元,相信新的總額成長率會比今年多,沒有砍還會增加。過去舊制起伏過大,醫界才會希望調整為平均值。 衛福部社保司長商東福日前也解釋,每年總額成長公式有3個基本考慮,投保人口、老化程度及醫療服務成本改變,每年數值起伏較大,111年甚至曾出現負值,連帶影響低推估值產生明顯波動。當時醫療服務提供者建議衛福部應研議改善,改變計算方式已討論1年以上,邀集醫界,新計算模式是有共識。(編輯:方沛清)1120528

描述老人的養老痛處:《我,丹尼爾·布雷克》(I, Daniel Blake)

https://youtu.be/MHVwIOd2ydw 摘要版 華語解說 Winner of the Palme d'Or at the 2016 Cannes Film Festival and a 2017 BAFTA for Best Read more

肝癌晚期免疫合併療法8月納台灣健保 病人年省台幣300萬元

2023/7/24 健保署24日公布,肝癌晚期免疫合併療法第一線治療納健保給付,8月1日起生效。(中央社檔案照片)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24日電)健保署今天公布,肝癌晚期免疫合併療法第一線治療納健保給付,8月1日起生效,預估約有2072名病人受惠,每名病人每年約可省下新台幣300萬元藥費,健保支出平均增加5億元。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藥物共擬會議決議,民國108年通過將3款癌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O)納入健保給付,當時可治療8種癌別,包括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典型合杰金氏淋巴癌、泌尿道上皮癌、頭頸部鱗狀細胞癌、腎細胞癌、肝癌與胃癌。 健保今年6月15日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同意將「含atezolizumab成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併用含bevacizumab成分標靶藥品用」,治療晚期肝細胞癌納入健保給付,新制將於8月1日起生效。 事實上,肝癌免疫療法曾一度移除健保給付,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長黃育文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面對較新穎且昂貴的治療方法,在健保財務考量之下,因為過去文獻曾顯示,肝癌免疫療法效果沒有比當時標靶治療顯著更好,109年起健保不再給付。 黃育文表示,後續隨著更新國際研究及真實世界數據,發現免疫加標靶合併療法用於晚期肝細胞癌第一線治療相較於現行給付標靶藥品,顯著延長病人整體存活期約5.8個月,因具臨床實證及給付效益。 國際去年下半年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合併標靶納入晚期肝癌一線治療指引。黃育文說,經過共擬會議加速研議,肝癌晚期免疫合併療法第一線治療納入健保給付。黃育文預估約有2072名病人受惠,每名病人每年約可省下新台幣300萬元藥費,健保支出平均增加5億元。(編輯:李亨山)1120724 免疫合併療法 (immunotherapy combination therapy) 對於晚期肝癌,免疫療法已成為一種新的治療選擇,特別是對於傳統化療或放療效果不佳的病人。免疫療法的主要目標是利用自身的免疫系統對抗肝癌。 其中一種免疫療法是使用免疫點檢查點抑制劑。這些藥物主要是阻止癌細胞“欺騙”免疫系統,使其不能被免疫細胞識別和攻擊。例如,PD-1和PD-L1抑制劑就能阻止癌細胞利用PD-1/PD-L1路徑來逃避免疫系統的攻擊。目前已經有一些PD-1抑制劑如納武利單抗(nivolumab)和帕姆利單抗(pembrolizumab)已被用於肝癌的治療。 免疫療法與其他治療方式(例如化療或標靶治療)結合的策略被稱為免疫合併療法。這種療法的目的是增加病人的反應率和存活期。例如,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藥物與抗PD-1/PD-L1藥物的結合已在臨床試驗中展現出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在2020年的一項大型研究中,用阿替尼布(Axitinib,一種抗VEGF藥物)和帕姆利單抗(Pembrolizumab,一種抗PD-1藥物)的組合療法,顯著提高了晚期肝癌病人的生存率。 然而,免疫合併療法並不是沒有副作用。這些可能包括疲勞、噁心、皮疹、肺炎、肝炎和甲狀腺功能異常等免疫相關副作用。因此,在開始這種治療前,需要和醫生仔細討論風險和收益。 請注意,此資訊僅供參考,並不能代替專業醫生的建議。每位病人的情況都是獨特的,應根據個人的健康狀況和醫生的專業建議來決定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退休師沒重心帶孫又被嫌 轉沉迷賭博電玩輸百萬

2023/8/17 蘇姓教師退休失去重心,接觸賭博電玩1個月狂輸新台幣100多萬元,就醫發現患退休壓力症候群。衛生福利部彰化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陳羿行建議適度運動,學習和追求正面興趣和嗜好,如烹飪、繪畫、書法等轉化為生活新重心。(彰化醫院提供)中央社記者蕭博陽彰化縣傳真 112年8月17日 (中央社記者蕭博陽彰化縣17日電)蘇姓教師退休失去重心,想帶孫子又因太嚴厲造成反效果,情緒低落的蘇男突然接觸賭博電玩,1個月狂輸100多萬元,就醫發現患退休壓力症候群,醫師開藥並建議找回生活新重心。 66歲蘇姓男子曾擔任國中數學教師,自律甚嚴且對學生也很嚴格,被稱為「大魔王」,他近1、2年退休後幾乎都待在家裡,頤指氣使挑剔妻子做事,讓妻子感覺「沒學生管就來管我」而經常口角,後來蘇男自願要照顧小學三年級孫子,把孫子從不遠處的兒子住處接來一起住、接送上下學,並非常嚴厲盯著孫子功課。 孫子被逼到哭回家,兒子只好放棄讓父親照顧,讓蘇男低落認為老婆及子女排斥他,總是說「不聽我的話」、「翅膀都硬了」、「嫌我老」等話,慢慢變得悶悶不樂並開始失眠,家人認為過一段日子就好,沒想到蘇男白天常不見人影,說要去「找出口」,後來發現是沉迷從未接觸的賭博電玩,1個月就輸新台幣100多萬元。 家人勸蘇男不要亂搞,他反嗆「你們可以亂搞,難道我不能放縱一下」,老婆氣到管控蘇男行動,讓他變得憂鬱,後來蘇男被帶至衛生福利部彰化醫院檢查,精神醫學部醫師陳羿行排除腫瘤、血管病變等器質性因素,判斷應是退休後失去原本工作重心又沒有填補新的重心,照顧孫子又出現挫折,因此尋求刺激而賭博。 陳羿行開立改善情緒及睡眠藥物給蘇男,也請蘇男調整生活找到新重心,陳羿行今天透過彰化醫院新聞稿表示,因退休產生失落感而造成的精神官能症稱為「退休壓力症候群」,也就是患者過去靠著職場頭銜或能力證明自己存在,退休後對自我價值感到迷惘,適應障礙伴隨焦慮、不安或長期情緒低落,甚至失眠、憂鬱。 陳羿行說,退休是人生很大變化,最好是退休前擬定維持規律生活的退休計畫,每天適度運動如慢跑、打球,維持正向人際互動如參加社區巡守隊、當志工、參與買菜等家務,更重要是學習和追求正面興趣和嗜好,如烹飪、繪畫、書法等轉化為生活新重心。(編輯:謝雅竹)1120817 退休壓力症候群(Retirement Stress Syndrome)是指一些人在進入退休生活後所經歷的一系列心理和生理的變化。這些變化可能包括壓力、焦慮、憂鬱和其他健康問題。進入退休生活是一個重大的生活轉變,可能會影響到一個人的身份認同、日常生活結構和社交圈,因此有些人在退休後會經歷一定的壓力和不適應。 以下是退休壓力症候群的一些可能表現和原因: 失去工作身份認同: 對許多人來說,工作不僅僅是一種賺錢的手段,它也是自我價值和身份的一部分。退休可能意味著失去了這部分的自我認同,這對一些人來說可能是一個重大的心理壓力。 日常生活結構改變: 工作經常為人們提供一個清晰和有組織的日常生活結構。退休後,這種結構可能會消失,導致一些人感到迷茫和焦慮。 社交圈的變化: 對於許多人來說,工作場所也是他們社交的一部分。退休可能意味著失去了一個重要的社交渠道,這可能讓一些人感到孤獨和疏遠。 經濟壓力: Read more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