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5日 美國之音 陳筠
中國40多年前在一胎化政策下誕生的獨生子女,現在正面臨父母養老的巨大壓力。雖然中國政府最近出台養老服務建設清單,但不論是經費來源,還是家庭成員的照護培訓在現實生活中的困難,或者是養老院的魚龍混雜令人不放心,直至所謂的社區關懷電話十分不專業等…,他們不寄望國家能切實幫助到他們,甚至覺得這些官方“口說的”福利,不只是父母等不到,連他們這一輩可能也等不到。
中國國務院5月21日印發《關於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並公佈《國家基本養老服務清單》,以應對中國人口老齡化危機。
這份服務清單列出12類對象,提供16項公共服務的基本任務和事項。比如,針對80歲以上的老年人發放高齡津貼;對經濟困難的老人提供養老服務補貼和住宅改造成無障礙空間;一胎化家庭的老人可以優先入住公家養老機構;失能老人的家庭成員參加照護培訓,並給予職訓補貼等。
據中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億人,佔總人口的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億人,佔13.50%。與2010年相比,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個百分點,顯示中國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中國國家衛健委曾測算,到2035年左右,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超過總人口的三成,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
養老金儲備不足
中國資深媒體人阿強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中國有七成省份的養老金都已經入不敷出。中國地產經濟破滅,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銳減,加上3年疫情過後,大量的醫保資金都被拿去建方艙醫院了,很多地方的醫保待遇都在減縮中。在這樣的收支矛盾下,地方政府實際上很難再有錢去為老年人提供服務或是興建養老院。
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周小川在今年2月底的一場論壇上表示,截至2021年底,中國各類養老金共計11.8萬億元人民幣,佔中國GDP比重10%左右,而全球平均水平達到72%。
另一份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9~2050》預測,到2035年,養老金有耗盡的可能性。
阿強表示,中共中央下達的文件有分“政治任務”與“非政治任務”,比如退林還耕、建方艙醫院、打疫苗、做核酸都是政治任務;但養老建設不是政治任務,也就是說地方政府並非一定要去完成。
他說:“幫助老百姓的政策在中國從來都不是政治任務,所以很多政策下來以後,其實是沒有辦法落實的。”他說,早在數年前,國務院就已經強調要完善養老體系,“但到今天我們看不到一丁點動靜”。
阿強說,除非中央給錢,否則地方不會去做,地方政府領會中央的政策是很“透徹”的,所以對地方來講,能給中央省錢就給中央省錢,因此這項政策很難推行下去。
養老的困境
阿強並表示,中國很多地方的養老金很低,比如四川的農村,老人每個月只有120元人民幣,“連生活都不夠,要如何養老?”而有些地方即使有蓋養老院,也不是人人都住得起。以上海為例,養老院的費用每人每月5000元人民幣左右,以一個90年代退休的人來看,他的退休金比較高,每月約6000元,但住進去後每月就少掉5000元了,如果是兩夫婦就要扣掉1萬元。上海偏遠一點的奉賢區比較便宜,收費大概每月3600元,但如果是2000年後退休的那一代職工的退休金,大概就2000至3000塊錢而已,“怎麼住得起現在一個月5000塊錢的養老院呢?根本住不起的!”
阿強說,對中國而言,它的法律有規定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所以接下來的步驟,其實是子女要去負擔了”。這次國務院印發的養老建設意見通知其實也有提到,子女要承擔一部分責任,政府也只承擔一部分責任。
事實上,中國在70年代末期實施的一胎化政策,加重了中國人口老化的危機,除勞動力青黃不接外,一胎化的父母現在來到了養老的人生階段,而一胎化下的子女,也正面臨著照顧父母病老的巨大壓力。
南京的獨生子女淑敏就是一個例子。她80多歲患有輕微阿茲海默症的父親在2021年4月底摔了一交,髖關節骨折,做了髖關節關節置換手術,直到現在都還不停地在各個醫院轉院復健當中。
不斷轉院
她說,按照醫保局的規定,康復病人在一家醫院的療程所能住院的時間就是20天左右,這也意味著這兩年多來,他們平均每20天就要換一家醫院去做復健,好不容易老人家稍微熟悉環境了,又要換一組醫生、護士、康復師和復健手法,全部都要重新來過。她說,對一個正常人來說,每20天換一個新環境都受不了了,何況是80歲以上、對環境有所依賴的老年人。
她說:“這個過程當中耗費了太多的精力,這個是非常磨人的,所以這個對我們家屬和病人來說,也是一個最大的傷害。”
她表示,隨著父親住院的時間越來越長,已經不只是原本骨折的問題,身體其他方面也出了問題,所以必須要去醫院跟阿茲海默症做全方位的調理與治療,不可能將爸爸送去醫療條件沒有這麼強的養老院。
除此之外,她說她有一個親戚住在南京比較高級的中法合資的養老院。據親戚所述,養老院剛開幕時,各方面的服務都非常好,但等過了三、四年之後,服務越來越差,而且收費越來越貴。該名親戚對她說:“但凡是自己有一點辦法的,能在家里呆得住的,絕對不會選擇住養老院。”
淑敏表示,親戚住的養老院光住宿就要每月13000元人民幣,如果請看護還要收取額外費用15000元,這樣一個月就要將近3萬元,“這對我的經濟負擔是巨大的增加”。
她表示,對她而言,她現在只想要有一個穩定健康的住院環境,不用一直在醫院間轉來轉去。她說,政府發布的推進養老建設通知,“所有的都是正確的廢話”,如果要說有什麼積極的意義,就是國家現在開始要重視養老這一塊了,因為年輕人不生,老齡化的壓力越來越大,就醫、養老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實在是不能不管了。
但她認為,對於一個有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怎麼可能等到醫療養老的矛盾集中惡化到這種程度才開始去做,她說:“等你建立好了以後,我還不知道幾代人都過去了。我覺得我這一輩、我自己都等不到這個希望,這是我的感覺。”
淑敏表示,針對《國家基本養老服務清單》中的第4條高齡津貼,這個是有的,但她在父親生病住院時幫其領取才知道只有九十幾塊,不到100元,“非常少,就這麼一點”。至於第7條和第8條的護理補貼和家庭養老支持服務,實際上住院兩年多來的護工和費用,她都是自己找、自己付錢,“國家沒有給我任何補貼”。
淑敏尤其對家庭成員參加照護培訓的項目感到十分憤怒。她說以她為例,她家中就剩下她和爸爸,她的爸爸是失能者。如果她去培訓了,爸爸誰來照顧,家中的家務誰來做,就算不是獨生子女的家庭,去培訓的子女難道就不用去工作上班了嗎,尤其失能者的照護培訓必須是專業化的培訓,“等於去培訓的人其他什麼事兒都別乾了,就拿那一點點的培訓費,根本沒有辦法解決家裡的問題。這種話看了就生氣,還不如你不要寫”。
欠缺專業
淑敏表示,對於第12條的探訪服務,她也有話要說,因為剛好在兩週前,她接到了居委會的關懷電話,但對方顯示的是手機號,言談間欲言又止、吞吞吐吐地問:“妳爸爸是不是有精神方面的問題?”讓她十分惱火,認為工作人員慰問探詢的方式非常不專業。淑敏說:“如果說你要給我心理支持,我本來還心平氣和的,你現在反而把我逗火起來。”
淑敏表示,政府現在要做的,就是把現有的慰問人員和護工變成真正的專業人士,而不是想著把家庭成員培訓成專業護工。
中國官媒新華社說,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是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國家戰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任務,要不斷增強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並說到2025年,中國基本養老服務制度體系基本健全。
空頭支票
旅美中國社會學家周孝正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中國的老人分為兩種,一個是黨內的中央幹部,一個是黨外的一般職工,如果是中共黨員幹部的養老生活優渥,還有特權,但廣大的老百姓,尤其是農村的老人,“到老了就是等死,中國是個二元社會”。
旅美中國社會學家周孝正。(周孝正提供)他表示,政府在實行一胎化政策的時候,曾經說過“只生一個好,政府來養老”,到了2005年改成“養老不能全靠政府”,到了2012年變成“推遲退休好,自己來養老”,到了2018年甚至喊出“贍養老人是義務,推給政府很可恥”。
周孝正說:“共產黨就騙這幫老百姓國家管養老,後來到了現在國家就不管了,因為政府這個共產黨就是有組織的詐騙集團,中國老百姓就上當了。”
他說,事實證明政府並沒有兌現當時的承諾,“政府來養老”最終淪為空頭支票。
Related Posts
停經後又異常出血 小心子宮內膜癌上身
2023/3/14 (中央社記者林巧璉高雄電)高雄55歲吳姓女子停經2年,去年底陰道卻出血2週,期間伴隨腰痠、腹痛等,就醫發現罹患子宮內膜癌,緊急開刀;醫師提醒,此癌初期表現常是不正常出血,儘早治療預後效果好。 高雄長庚醫院今天舉辦高階醫療技術記者會,婦癌團隊副召集人吳貞璇率領醫療團隊說明子宮內膜癌達文西手術,吳女經達文西手術,預後效果好,現已恢復正常生活,她也現身分享罹癌、治療心路歷程。 婦產科教授龔福財表示,子宮內膜癌已是台灣女性生殖道癌症第一名,每年有超過3200位女性被診斷出罹患此癌,危險因子包括初經早、停經晚、肥胖、糖尿病和未曾生育等。 吳女說,自己每年都會做子宮頸抹片,對於身體狀況有一定敏感度,去年底卻異常出血2週,她驚覺異樣就醫;經超音波檢查發現子宮內膜異常增厚,後續切片診斷為第一期子宮內膜癌。 「當時聽到自己罹癌非常震驚,但我想我還有大半人生要過,只能勇敢面對」,吳女因有重要婚禮要參加,又希望儘速手術摘除,最後採吳貞璇建議,使用達文西手術,在術後3天就出院,後續也恢復得很好。 吳貞璇接受媒體聯訪時說,不少病患會說自己定期抹片檢查,「抹片檢查是預防子宮頸癌,無法判斷子宮內膜癌」;如果女性有異常出血,包括月經不規則、經血量多、停經後出血、下腹部或性交疼痛,以及異常分泌物等,都要儘速就醫。 吳貞璇簡報時表示,手術前如果確定為早期癌症且子宮沒有過大,病患可考慮微創手術,避免傳統切腹手術開刀久、傷口大等風險;達文西機械手臂又比腹腔鏡有更好的3D立體超高解析度,可精準判斷病灶位置完整切除,也減少誤傷神經、血管、周邊組織等。 吳貞璇進一步說明,根據最新醫學研究,早期子宮內膜癌病患可在手術中使用「前哨淋巴結技術」,找出更多陽性淋巴結,避免傳統上把淋巴全數拆除,造成下肢水腫等副作用;透過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醫師也可更精準切除前哨淋巴結和止血。 副院長林志哲說,根據台灣癌症年報統計,子宮內膜癌好發於55至65歲女性,因初期常伴隨異常出血,有7成病患確診時為早期;高雄長庚已使用達文西術式治療144名婦癌病人。(編輯:陳仁華)1120314
退休老師吃止痛藥多年得腎病 搭配中醫治療獲改善
2023/3/14 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治醫師陳曉瑱(圖)14日在衛教宣導會發表與大林慈濟醫院合作研究,發現類風濕關節炎病人服用科學中藥能有較低慢性腎病風險。中央社記者楊思瑞攝 112年3月14日 (中央社記者楊思瑞台南14日電)台南1名退休教師因常感覺手指關節疼痛,長年服用非類固醇類止痛藥,被診斷出類風濕性關節炎及末期慢性腎臟病,經中西醫合併治療約半年,脫離腎衰竭風險,關節疼痛也獲改善。 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治醫師陳曉瑱今天在院內衛教宣導會表示,這名65歲病患在退休前就常感覺手指關節疼痛,原以為是長年教學寫板書導致,因此服用非類固醇類止痛藥緩解,但退休後疼痛持續,經轉介至奇美就醫,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與末期慢性腎臟病。 她說,病患除改用其他治療關節炎藥物,約半年前起接受中醫合併治療,經給予科學中藥搭配衛教,目前已脫離腎衰竭風險,手指關節疼痛也獲得改善。 陳曉瑱進一步指出,非類固醇性抗炎藥物為類風濕性關節治療第一線藥物,但消炎止痛藥是造成腎臟損傷的原因之一;而健保科學中藥有保護腎臟功效,近年來已陸續在大數據、人體試驗、動物實驗上被證實。 她表示,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與大林慈濟醫院研究團隊合作,從台灣2000年至2012年全國保險資料庫中檢索出慢性腎病患者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進行分析,發現有服用保腎科學中藥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罹患慢性腎臟病風險較未服用者明顯降低,此研究已獲國際期刊採用。 陳曉瑱強調,過去雖證實非類固醇止痛藥為慢性腎臟病危險因子,科學中藥對止痛與腎臟有保護效果,但未有研究驗證兩者相關性,此研究證實類風濕關節炎病人服用科學中藥,能有較低的慢性腎病風險。 她指出,腎絲球過濾率小於60分的類風濕關節炎病人,因有慢性腎病風險,應避開非類固醇止痛藥物治療,若要服用中草藥或科學中藥,也需由中醫師專業評估與建議,嚴謹把關用藥安全,量身打造個人化用藥治療。(編輯:卞金峰)1120314
諾和諾德追隨禮來 美國胰島素售價最多砍75%
2023/3/14 (中央社紐約14日綜合外電報導)丹麥藥廠諾和諾德今天表示,旗下數款胰島素產品在美國定價最多將調降75%。這是繼美商禮來月初大砍胰島素價格後,又一國際大藥廠在外界壓力下調降美國糖尿病治療藥物售價。 諾和諾德(Novo Nordisk)在美國與世界各地是數一數二的胰島素供應大廠。「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諾和諾德今天表示自明年1月起,旗下胰島素產品NovoLog在美國定價將調降75%,另兩款胰島素Novolin與Levemir也將減價65%。 此外,諾和諾德也打算將旗下無品牌胰島素產品在美國的定價調降,以符合相對應品牌產品下調後的價格。 諾和諾德高級副總裁艾柏斯(Steve Albers)表示:「諾和諾德持續致力於確保與糖尿病共存患者負擔得起我們的胰島素,這是我們認真看待的一份責任。」 許多有保險的美國民眾,可能不會見到他們支付的胰島素藥價有相對應調降,因為他們支付的是每月定額的共付額(copay)。但沒有保險或採取高自付額方案的民眾,則可享受減價後的藥費大降。 美國大藥廠禮來(Eli Lilly)本月1日才宣布,自今年第4季開始,旗下最普遍的處方胰島素產品將最多降價70%;此外還宣布一系列控制價格措施,包括有保險病患每月自付額上限訂在35美元的適用範圍擴大。 禮來宣布降價消息當天,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發表聲明讚揚,並表示「胰島素生產成本不到10美元,美國民眾有時卻被迫花超過300美元買藥。這完全不對」。他還呼籲其他廠商效法,以解決藥品價格飆漲的問題。 禮來、諾和諾德與法國藥廠賽諾菲(Sanofi)等全球頂尖胰島素銷售商,在2010年代將自家胰島素產品價格顯著調漲。但這些藥廠曾表示,漲價並未讓它們大賺,因為它們也須要付給美國藥物福利管理方較大份額的回扣。(譯者:張正芊/核稿:徐崇哲)1120314
睡眠呼吸中止症纏身 台灣逾40歲每5人有1人睡不飽
2023/3/16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沈佩瑤台北16日電)據國內最新調查發現,台灣40歲以上民眾之中,每5人就有1人有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常見的睡不飽症狀;近2成逾40歲台灣男性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中高風險,是女性的9倍。 睡不好是百病之源,若睡眠中伴隨嚴重打鼾,恐怕已成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高風險一族。台灣睡眠醫學學會針對全台22個縣市512名年滿40歲至65歲民眾,在今年2月23日至26日進行電話訪問,調查發現,每5人就有1名男性,有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常見的打鼾症狀。 這次調查也顯示,幾乎每5人就有1名40歲以上民眾,有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常見的睡不飽症狀,甚至有高達1成5的40歲以上民眾,有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常見的肥胖症狀。睡眠呼吸中止症所引發間歇性缺氧經常導致慢性發炎體質,若不盡早治療,將可能造成更多共病危機。 林口長庚醫院睡眠中心主任莊立邦在今天下午記者會中指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是睡眠時因呼吸道肌肉放鬆、垂落,或是因頸部重量或結構問題,導致呼吸道狹窄,打鼾就是最常見的警訊。 近2成40歲以上台灣男性,就有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中高風險,是女性的9倍。莊立邦提醒,中度至重度患者身體與癌症、大腦退化等疾病相關的發炎指數較一般人高出2至3倍,間歇性缺氧造成的血氧飽和度降低更會造成不可逆的大腦與心臟功能受損。 莊立邦說,重度患者的糖尿病發生率較一般人高6倍,總癌症死亡率也是正常人8倍,就算是中度以下患者糖尿病發生率仍較一般人高2倍。研究發現,持續使用正壓呼吸器治療,能明顯降低死亡風險,若有打呼聲吵到門外能聽見、肥胖,或是睡不飽、醒來還想睡覺問題,應儘速就醫,趁早治療。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訂閱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李信謙說,隨著民眾對呼吸中止症越來越認識,近年到門診診斷的患者增加,但有意願持續接受治療的觀念仍待加強,好比近視需要戴眼鏡輔助,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正壓呼吸器也是一種輔助,必須持續性使用。 李信謙說,民眾不願意接受正壓呼吸器治療的原因,不外乎就是認為使用不方便,但近年正壓呼吸器已逐漸改善龐大體積;再者是費用問題,因正壓呼吸器尚未納入健保給付,民眾只能自費,「就當作買一台iPhone」,這筆投資不僅是提升健康,也能解決枕邊人睡眠品質。(編輯:張雅淨)1120316
Related Posts
停經後又異常出血 小心子宮內膜癌上身
2023/3/14 (中央社記者林巧璉高雄電)高雄55歲吳姓女子停經2年,去年底陰道卻出血2週,期間伴隨腰痠、腹痛等,就醫發現罹患子宮內膜癌,緊急開刀;醫師提醒,此癌初期表現常是不正常出血,儘早治療預後效果好。 高雄長庚醫院今天舉辦高階醫療技術記者會,婦癌團隊副召集人吳貞璇率領醫療團隊說明子宮內膜癌達文西手術,吳女經達文西手術,預後效果好,現已恢復正常生活,她也現身分享罹癌、治療心路歷程。 婦產科教授龔福財表示,子宮內膜癌已是台灣女性生殖道癌症第一名,每年有超過3200位女性被診斷出罹患此癌,危險因子包括初經早、停經晚、肥胖、糖尿病和未曾生育等。 吳女說,自己每年都會做子宮頸抹片,對於身體狀況有一定敏感度,去年底卻異常出血2週,她驚覺異樣就醫;經超音波檢查發現子宮內膜異常增厚,後續切片診斷為第一期子宮內膜癌。 「當時聽到自己罹癌非常震驚,但我想我還有大半人生要過,只能勇敢面對」,吳女因有重要婚禮要參加,又希望儘速手術摘除,最後採吳貞璇建議,使用達文西手術,在術後3天就出院,後續也恢復得很好。 吳貞璇接受媒體聯訪時說,不少病患會說自己定期抹片檢查,「抹片檢查是預防子宮頸癌,無法判斷子宮內膜癌」;如果女性有異常出血,包括月經不規則、經血量多、停經後出血、下腹部或性交疼痛,以及異常分泌物等,都要儘速就醫。 吳貞璇簡報時表示,手術前如果確定為早期癌症且子宮沒有過大,病患可考慮微創手術,避免傳統切腹手術開刀久、傷口大等風險;達文西機械手臂又比腹腔鏡有更好的3D立體超高解析度,可精準判斷病灶位置完整切除,也減少誤傷神經、血管、周邊組織等。 吳貞璇進一步說明,根據最新醫學研究,早期子宮內膜癌病患可在手術中使用「前哨淋巴結技術」,找出更多陽性淋巴結,避免傳統上把淋巴全數拆除,造成下肢水腫等副作用;透過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醫師也可更精準切除前哨淋巴結和止血。 副院長林志哲說,根據台灣癌症年報統計,子宮內膜癌好發於55至65歲女性,因初期常伴隨異常出血,有7成病患確診時為早期;高雄長庚已使用達文西術式治療144名婦癌病人。(編輯:陳仁華)1120314
退休老師吃止痛藥多年得腎病 搭配中醫治療獲改善
2023/3/14 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治醫師陳曉瑱(圖)14日在衛教宣導會發表與大林慈濟醫院合作研究,發現類風濕關節炎病人服用科學中藥能有較低慢性腎病風險。中央社記者楊思瑞攝 112年3月14日 (中央社記者楊思瑞台南14日電)台南1名退休教師因常感覺手指關節疼痛,長年服用非類固醇類止痛藥,被診斷出類風濕性關節炎及末期慢性腎臟病,經中西醫合併治療約半年,脫離腎衰竭風險,關節疼痛也獲改善。 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治醫師陳曉瑱今天在院內衛教宣導會表示,這名65歲病患在退休前就常感覺手指關節疼痛,原以為是長年教學寫板書導致,因此服用非類固醇類止痛藥緩解,但退休後疼痛持續,經轉介至奇美就醫,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與末期慢性腎臟病。 她說,病患除改用其他治療關節炎藥物,約半年前起接受中醫合併治療,經給予科學中藥搭配衛教,目前已脫離腎衰竭風險,手指關節疼痛也獲得改善。 陳曉瑱進一步指出,非類固醇性抗炎藥物為類風濕性關節治療第一線藥物,但消炎止痛藥是造成腎臟損傷的原因之一;而健保科學中藥有保護腎臟功效,近年來已陸續在大數據、人體試驗、動物實驗上被證實。 她表示,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與大林慈濟醫院研究團隊合作,從台灣2000年至2012年全國保險資料庫中檢索出慢性腎病患者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進行分析,發現有服用保腎科學中藥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罹患慢性腎臟病風險較未服用者明顯降低,此研究已獲國際期刊採用。 陳曉瑱強調,過去雖證實非類固醇止痛藥為慢性腎臟病危險因子,科學中藥對止痛與腎臟有保護效果,但未有研究驗證兩者相關性,此研究證實類風濕關節炎病人服用科學中藥,能有較低的慢性腎病風險。 她指出,腎絲球過濾率小於60分的類風濕關節炎病人,因有慢性腎病風險,應避開非類固醇止痛藥物治療,若要服用中草藥或科學中藥,也需由中醫師專業評估與建議,嚴謹把關用藥安全,量身打造個人化用藥治療。(編輯:卞金峰)1120314
諾和諾德追隨禮來 美國胰島素售價最多砍75%
2023/3/14 (中央社紐約14日綜合外電報導)丹麥藥廠諾和諾德今天表示,旗下數款胰島素產品在美國定價最多將調降75%。這是繼美商禮來月初大砍胰島素價格後,又一國際大藥廠在外界壓力下調降美國糖尿病治療藥物售價。 諾和諾德(Novo Nordisk)在美國與世界各地是數一數二的胰島素供應大廠。「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諾和諾德今天表示自明年1月起,旗下胰島素產品NovoLog在美國定價將調降75%,另兩款胰島素Novolin與Levemir也將減價65%。 此外,諾和諾德也打算將旗下無品牌胰島素產品在美國的定價調降,以符合相對應品牌產品下調後的價格。 諾和諾德高級副總裁艾柏斯(Steve Albers)表示:「諾和諾德持續致力於確保與糖尿病共存患者負擔得起我們的胰島素,這是我們認真看待的一份責任。」 許多有保險的美國民眾,可能不會見到他們支付的胰島素藥價有相對應調降,因為他們支付的是每月定額的共付額(copay)。但沒有保險或採取高自付額方案的民眾,則可享受減價後的藥費大降。 美國大藥廠禮來(Eli Lilly)本月1日才宣布,自今年第4季開始,旗下最普遍的處方胰島素產品將最多降價70%;此外還宣布一系列控制價格措施,包括有保險病患每月自付額上限訂在35美元的適用範圍擴大。 禮來宣布降價消息當天,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發表聲明讚揚,並表示「胰島素生產成本不到10美元,美國民眾有時卻被迫花超過300美元買藥。這完全不對」。他還呼籲其他廠商效法,以解決藥品價格飆漲的問題。 禮來、諾和諾德與法國藥廠賽諾菲(Sanofi)等全球頂尖胰島素銷售商,在2010年代將自家胰島素產品價格顯著調漲。但這些藥廠曾表示,漲價並未讓它們大賺,因為它們也須要付給美國藥物福利管理方較大份額的回扣。(譯者:張正芊/核稿:徐崇哲)1120314
睡眠呼吸中止症纏身 台灣逾40歲每5人有1人睡不飽
2023/3/16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沈佩瑤台北16日電)據國內最新調查發現,台灣40歲以上民眾之中,每5人就有1人有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常見的睡不飽症狀;近2成逾40歲台灣男性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中高風險,是女性的9倍。 睡不好是百病之源,若睡眠中伴隨嚴重打鼾,恐怕已成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高風險一族。台灣睡眠醫學學會針對全台22個縣市512名年滿40歲至65歲民眾,在今年2月23日至26日進行電話訪問,調查發現,每5人就有1名男性,有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常見的打鼾症狀。 這次調查也顯示,幾乎每5人就有1名40歲以上民眾,有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常見的睡不飽症狀,甚至有高達1成5的40歲以上民眾,有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常見的肥胖症狀。睡眠呼吸中止症所引發間歇性缺氧經常導致慢性發炎體質,若不盡早治療,將可能造成更多共病危機。 林口長庚醫院睡眠中心主任莊立邦在今天下午記者會中指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是睡眠時因呼吸道肌肉放鬆、垂落,或是因頸部重量或結構問題,導致呼吸道狹窄,打鼾就是最常見的警訊。 近2成40歲以上台灣男性,就有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中高風險,是女性的9倍。莊立邦提醒,中度至重度患者身體與癌症、大腦退化等疾病相關的發炎指數較一般人高出2至3倍,間歇性缺氧造成的血氧飽和度降低更會造成不可逆的大腦與心臟功能受損。 莊立邦說,重度患者的糖尿病發生率較一般人高6倍,總癌症死亡率也是正常人8倍,就算是中度以下患者糖尿病發生率仍較一般人高2倍。研究發現,持續使用正壓呼吸器治療,能明顯降低死亡風險,若有打呼聲吵到門外能聽見、肥胖,或是睡不飽、醒來還想睡覺問題,應儘速就醫,趁早治療。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訂閱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李信謙說,隨著民眾對呼吸中止症越來越認識,近年到門診診斷的患者增加,但有意願持續接受治療的觀念仍待加強,好比近視需要戴眼鏡輔助,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正壓呼吸器也是一種輔助,必須持續性使用。 李信謙說,民眾不願意接受正壓呼吸器治療的原因,不外乎就是認為使用不方便,但近年正壓呼吸器已逐漸改善龐大體積;再者是費用問題,因正壓呼吸器尚未納入健保給付,民眾只能自費,「就當作買一台iPhone」,這筆投資不僅是提升健康,也能解決枕邊人睡眠品質。(編輯:張雅淨)1120316